浅谈初中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017-12-29 00:00:00罗丽银
课外语文·上 2017年2期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们树立自主学习意识,自觉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笔者从愿学、乐学、会学和善学几方面浅谈初中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自主学习;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伟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很早就提出“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但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知识被动接受者的地位。学生应从“为了考试而学习”转向“快乐学习”。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学生,会运用科学的方法独立学习,获取知识。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激发动机,让学生“愿学”

在目前的教学中,以知识传授为本位,学生只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主动去探索获取知识,自然会逐步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乐观开朗,以引人入胜的方式,饱含热情的语言投入教学工作,创造出内容美与形式美和谐统一。如在教学中声情并茂地给学生示范性的朗读,做到以情传情,从而在教师、学生和作者之间创设感情共鸣的良好气氛。教之动情,学之生情,活泼的富有灵性的文本不再是肢解后索然无味的提纲和图表了,真正充分发挥了文本教学的感染力。这就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学生自动自觉学习了。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的良好心态。

二、创设氛围,让学生“乐学”

教师有责任让学生相信学习是愉悦的,并能从学习中自覺、主动地发现快乐。这样学生才会觉得课堂教学的欢乐和有趣,然后学生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实施民主教学、微笑教学,使学生真正感到教师的亲切和激励、期待和挚爱,从而形成课堂的合力。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不急于否定和帮助,创造一个乐学天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这样,学生就不会把学习看作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精神需要,学生就会由“厌学”变“乐学”,由“被动”变“主动”。

我在第一单元的预习中,由于首次采用无提纲自学,生怕学生完不成学习目标,所以课堂上总是不停地催促学生,结果课堂目标完成不好。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经过反思,讲授《理想》一课时,我设计了“畅谈理想”这个环节,并且也谈了自己儿时的理想,学生在老师的带动下打开了话匣子。那节课的学习氛围比以前活跃多了,目标达成也较为理想。自由开放的课堂就是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我们提供多大的舞台,学生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

三、培养能力,让学生“会学”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过程中,更要授之以方法。我认为教师首先应该确立具体可操作的学习目标,提醒学生结合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如在讲授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学生赏析景物描写,耗时很多,但是大多数学生还是从修辞的角度来赏析。此时提醒学生注意黑板上板书的目标“学习本文按顺序进行景物描写的方法。”很多学生就有了新发现。在自主学习初期,教师教给学生阅读一篇文章需要弄懂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三个问题。可采用哪些方法解决问题,如关注标题、找中心句、关键词、联系自身生活体验等等。然后加以强化训练。进入无提纲自学时至少有小部分学生知道初读该解决什么问题,精读该解决什么问题。再由这小部分学生带动其他人,那么“学生通过阅读课本能自主学习内容,自主运用学习方法,构建知识体系。”将不难达成。

四、引导实践,让学生“善学”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一方面,在课堂上要让学习的自主圈越来越大,让学生在大量的课堂实践中得到历练。如安排实验、自学、讨论、辩论、比赛等,让学生互帮互学,互做老师,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动耳听、动情读、动口议、动眼看、动笔写、动手做、动脑思。另一方面,安排好综合社会实践课和研究性学习课程,由学生自选课题、自行组织研究小组,用更多的形式进行自主实践,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选择和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自主学习。例如教学《沁园春·雪》时,学生一接触诗歌就一筹莫展。这时教师运用激昂的语言引导学生“来到”袁家沟,并让学生都感觉自己就是当时正在眺望北方雪景的毛泽东,根据诗歌内容想象所望景色,让每个学生都按照自己的思想方式,感情和性格特点去感受作品,再通过组内、组间交流,准确全面地把握词作所传达的丰富感情。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给学生实用的学习方法,学生语文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会得到提高,这样就会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沈德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3]肖成全.有效教学[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徐化坤.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学习[J].新课程学习(下),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