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放在我们教学中也是,教师讲课要先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这就是预习。预习已不是一个陌生的词语,也不是一个新鲜的事物,特别在语文学科,预习现象更为普遍。预习本身就是一种自我学习,是为课堂学习准备的。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不预习,他们就体会不到学习上有价值的几种心理过程。”由此可见,预习非常重要。
【关键词】语文;有效预习;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课前预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尊重学生个性,对自我表现等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预习更是提高学生语文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通常会有这样的感受:要么是没有预习的习惯,要么是敷衍了事,学生仅仅是把字词一划,课文一读就算是预习完了。作为语文老师,我们熟知课前预习对学习语文相当重要。有许多学生之所以预习的效果不理想,或者到最后把预习的习惯都失却了,跟教师在指导阅读时要求不明,要求操作性不强很有关系,因为他在预习的时候没有感受到预习的用处,最后预不预习都差不多,所以就把这种枯燥的工作放弃了。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指导呢?本文略谈几点浅见,与同行共研。
一、教师要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以三年级为例,在语文教学预习的尝试中,我校有老师针对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实际情况,列出了一个比较具有操作性的预习方案。
(一)默读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_______
2.本课的生字是______________。
目的在于对全文获得一个完整的、初步的印象
(二)查问
1.我不认识的字是:___________,想办法记一记。我给生字扩的词语____________。
2.我不理解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
预习新课时,我们经常会遇到生字、新词,那么想要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或用法,这时,我们就需要字典、词典这些无声的老师。通过自己查阅工具书,来扫除语言文字的障碍,从而体会这些字词的读音和词意。如文中涉及的文史典故就要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获取;还要查阅文章的写作背景。搜集有关资料,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朗读
“眼过三遍,不如嘴过一遍。”大声朗读三遍,家长或自己签字。
课文需要大声朗读。在朗读新课时,我们可以分为三部曲:第一步为初读,期间将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标注出来。通过工具书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然后再通过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等弄懂词义,扫除了语言障碍。第二步为有感情地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理清课文脉络。第三步则是精读,通过细致地朗读、思考,解决课文中的问题。
(四)摘抄
1.好词:____________________
2.好句:______________
摘录,在预习过程中进行,我们将使眼、手、脑并用,当然这样的效果我想比读更好。学生的读书笔记也变得更有价值,不枯燥了。
二、高年级的预习可以采取的步骤
(一)读课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懂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的正确读音,然后求助无声老师,弄懂字词的音、形、义。当多音字、多义词的时候,要结合上下文想一想:课文中的这个字词应当选哪一种。
(二)搜资料
1.作者背景
课标要求学生有探究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一些课文出自于大家之手,预习时可以利用书籍、网络等对作者的生平以及代表作品有个了解。这样就能比较好的帮助同学理解课文的有关内容。
2.写作背景
课标还要求学生具有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来解决实际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到了高年级,学生应当有能力了解一些课文的历史背景,比如:五年级的《林冲棒打洪教头》《滴水穿石的启示》,六年级的《詹天佑》《草船借箭》等这些经典的课文,如果在课前搜集并查阅相关的图片、数据、光碟、文字资料,就会对课文所涉及的历史有一个了解,才会在课堂上更易理解接受老师授予的知识。
(三)理脉络
高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语文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淀,读了课文后,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思考。我常鼓励学生再次回到课文中,通过默读思考明白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当我们朗读课文的时候,可以带着问题(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进行阅读,看到课文中有问题的答案就直接在书上划出来。
(四)做批注
预习最重要的环节是品读。品读含义深刻的、优美的句子或段落,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赞扬了什么,批评了什么?又向我们揭示了什么的道理。古人有云:不动笔墨不读书。把自己喜欢的字、词、句或是一个标点的使用好处,都可以用简洁的文字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空白处。体会作者是如何用这些字、词、句、标点来表达中心意思的。最后再综合起来,想想整篇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以及文章的写作特点。这样学生的批注能力得到进一步巩固,由最初的过多到现在的简练,由最初的不知所云到现在的把握重点,學生的每一个进步都反映了自己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三、结语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也是孩子们交流学习的场所。实际教学中让我懂得了:如果我们按计划教学,认真适时启发,正确引导,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但预习能力的提高,良好习惯的养成,在短时间内是不能奏效的,这就需要细致而长时间的工作,还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去探讨,去尝试。
参考文献
[1]钟祖荣,陶礼光.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