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径通幽处 内里有乾坤

2017-12-29 00:00:00孟军华
课外语文·上 2017年2期

【摘要】古典诗歌是我国文学殿堂的艺术瑰宝,是高考试题的必考内容。本文主要分析2016年浙江高考语文诗歌题的命题特点,以此为导向不断反思日常的教学行为,使诗歌教学回归本色。

【关键词】命题突围;考查多维;能力多样;理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2016年高考浙江卷的古代诗歌鉴赏题以南宋诗人刘克庄的两首《北来人》为测试材料。两首五言律诗内涵丰富,考试题型有特色,具张力。与前几年相比,试题看似波澜不惊,但深究细析,则发现内有乾坤。其对中学诗歌教学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尤其在承前启后的2016年,对该题进行思考评析,对回归诗词教学的本源或有裨益。以下将从四方面进行论述。

一、命题的突围

从2004年浙江省开始自主命题以来,古诗鉴赏在考查中一直占据稳定的地位。经过多年积累,教师们对考点、题型及解题技巧早已稔熟,整理出与题型相对应的答题模板,诸如“通过描写什么,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内容,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等。教学中,对诗歌本身不作研读;考试时,用所谓的应试秘籍粘贴答案。套话成风,已成常态。僵化的模式对中学古典诗歌的教学贻害无穷,无益于培养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而2016年的诗歌命题针对这一现象,刻意矫正,努力去模式化,努力突破套路的包围,真正达到检测考生鉴赏能力的目的,也为中学诗歌教学提供指导。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选材突破定势

首先在题材选用上,明显突破了多年来材料选用的思维定式。除2013年诗歌题材为讽喻诗外,从2010年开始多年以来入选试题的材料皆为借景(物)抒情诗,如15年的《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14年的《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唐·李端)《三峡吟》(南宋·徐熙)。而今年的《北来人》则是两首叙事诗。第一首是借逃亡到南宋的难民,诉说汴京在金人铁蹄蹂躏下的残破。叙事成为全篇表达方式的主体。第二首难民以自己所见所感,批判朝廷的苟且偷安。悲愤的情感交织在事件的叙述中。两首诗从叙述经历和情感体验都是北来人独有的。考生不能依赖自己熟悉的模式来套用。要做好题目,必须读懂并深入理解诗作内容。

(二)设题拒绝套路

选材上思维方式的突破,必然带来设题形式的转变。古典诗歌中,借景(物)抒情诗占有量较大,在表达方式上以描写和抒情为主。所以,题型对于意象、描写手法、抒情方式的考查,占据题型的主流。而今年的设题中,这种预想被彻底颠覆。16年的第2题“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直指诗歌叙事上的特点。而叙事特色的分析较多出现在散文和小说的考查中,在诗歌考查中出现的频率较低。命题者不按套路出题,在诗歌鉴赏中要求分析叙事的特色,题目新,要求高,难度大。这一转向突破了题型的固定模式,让考生无样可画,并向考生的知识结构、理解分析能力发起了挑战,拒绝模式化的意图非常明显。而刻意规避的背后,传达出命题者对诗歌教学根本任务的思考。教学“应该放在学生扎扎实实地品字品句品文上,努力下功夫去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而不是相反过分强调解题技巧和答题的模式化、套路化。”

二、考查的多维

2016的诗歌题给人鲜明的印象是考查更趋综合。两个小题都没有涉及常见的字词、意象、修辞等单维度知识点的直接考查。第1小题画线句赏析需从意境感知、修辞运用、结构特点、情感表达等多角度切入。第2小题则更是涉及人称、手法、效果多考点的交错。总之,考查的方向呈现出多维度、综合化的特性,具体而言体现在两方面:

(一)微观与宏观的结合

微观与宏观的结合指考查中对诗歌局部的检测和对诗歌整体的考量相结合。从两小题的设置看,第1题从景物描写入手,侧重局部分析。第2小题从叙事方式入手,偏向整体感悟。两题相互配合,层层推進。这种方式下,考查的知识点更为全面立体,考查的难度更合理有梯度。

每小题要做出全面准确的回答,必须既从大处着眼,又从细部切入。本质上浙江卷的题目将关键词、意境及手法等单一知识点的考查融入赏与析的大格局中。字词的锤炼、意象等细部的把握被淡化了,整体的理解和分析加强了。但两者又相辅相成,不顾此失彼。细致精妙的微观分析是前提和基础,是通向宏观赏析的必由之路。宏观赏析又是微观分析的综合提升,是阅读能力的体现。如“赏析画线句”的解答,首先要理解关键词“残”。国破家亡,断壁残垣,一派破败的凄凉惨象。由“残”自然带出“泣”,睹之惨状,连铁石之坚的铜驼也不禁潸然泪下。诗句景中含情,字字悲辛。答题时必然由景而情,由情而析手法,由小至大,由微部至整体。宏观综合题的设置统摄了微观的局部考查,又最大限度避免了对诗歌肢解的可能,要求学生必须立足内涵,提高鉴赏分析能力。

(二)知识与能力的对接

阅读鉴赏能力的提升离不开知识的丰厚积累及其灵活的运用。与前几年试题相比,今年的试题在知识与能力的结合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答好题不仅要读懂理解全诗,更要会用相关的知识分析诗作。这种结合完成了从单一知识点的考查到知识原理运用的转变。以第2题为例,当分析叙事特点时,考生必须具有叙事这一表达方式的知识储备,如叙事的顺序、角度、人称、艺术效果等。在此基础上,用储备的知识去分析具体诗作:叙事时是第几人称?采用何种修辞?起到什么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命题对诗歌教学的导向作用显而易见:能力的真正体现是知识的活用。知识概念的根本是如何结合诗作,在具体问题中灵活运用,不断提高分析鉴赏的能力。“概念对我们来说就是死的,而惟有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将其‘激活’,才是语文学习的根本。”

三、能力的多样

命题的创新和综合的特点势必要求考生具备更为多样的能力。2016年的试题对鉴赏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非常明确,其他能力的考查则隐含其中。首先,是考查理解能力,读懂是进入分析鉴赏阶段的前提。其次,是分析与鉴赏能力的考查,题1就是这两种能力的紧密结合。分析倾向局部,是基础,鉴赏评价倾向整体,是提升。第三,是考查深入探究能力。如第2题,切口小,张力大,有适度开放性。需要多角度多层面探究叙事的特点效果。随着诗歌鉴赏考查越来越综合化,对能力的要求在不断提高。

四、思维的理性

随着分析鉴赏能力的考量比重的增加,理性思维的考查得到了命题者的重视。“语文科是语言学科,同时也是思维学科。”《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到思维的知情意三个层次。知情属于感性思维层面,意为理性思维层面。这两个层面不可或缺,在高校的选拔性考试中,对理性思维的考查日益增强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在中学诗歌的阅读教学中,我们比较注重鉴赏、审美等教学目标的实现,对质疑、批判、探究认识不够到位。导致学生对诗歌的认知流于空泛,认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知如何对诗歌进行合理分析并做出评析。而今年的命题,加强理性思维训练的导向性非常明晰。

以诗第2题为例,命题淡化了诗歌琐碎的解读。强化解题时的一连串思维流程。首先是要求問题意识明确,是关于叙事层面的。第二要求在思维层面上立刻建构起关于叙事的知识体系。第三则是结合诗歌进行合理分析,从人称入手,两首都以第一人称叙述,真切自然。从手法看,强化对比,叙述与抒情巧妙结合。从风格看,沉郁悲慨,有对故国的怀念,又有对时局的悲愤。所以诗歌考查的过程实质上呈现出这样的思维轨迹:感受理解诗情—明确问题指向—运用知识分析—推断探究归纳。没有理性分析,思维推进,如何能准确有条理的回答。由此看来,学会运用知识理性分析,加强思维能力也是今年诗歌命题的重要指向。有学者指出“比文学熏陶更重要、更现实的是引导学生思维,教会学生思考,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

五、在分析2016年古代诗歌题的特点基础上,对17年的备考提出一些建议

(一)注重诗歌本身的研读

面对诗歌考查题型去模式化的特点,我们的诗歌教学甚至高三复习课不能只沦为知识考查点的训练课。高考命题给我们释放的信号是认真研读诗歌本身,深入品味诗歌语言,真正读懂这一首及这一类更深邃的作品。

(二)注重诗歌基础知识的夯实和运用

高考诗歌题越来越趋向综合,知识的灵活运用程度在不断提升。而这些要求的前提是基本的诗歌理论知识要真正理解,注重运用。

(三)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通过归纳、分析、比较、综合、抽象等训练,开启思维之门,在辨析中不断提升理性思维能力,真正实现语文学习的根本目标。

2016年诗歌鉴赏的命题以多维创新、凸显能力、注重思维的特点在近几年的诗歌试题中独成一道风景。以此为导向,注重研读诗歌,提高思维能力,让诗歌教学回归本真,亦是写下本文的目的所在。在诗歌教学的广阔天地中,探幽析微,求新索变,我们永远不能停下脚步。

参考文献

[1]李雪忠.2011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分析[J].广东教育,2011(7).

[2]周京昱.苦寒处,别有风情[J].中学语文教学,2005(2).

[3]朱少禹.中学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