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小学语文中“文本解读个性化”的提出引起相关从业者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对此,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就其教学要旨提出相关看法和意见。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本解读;教学要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对小学语文课堂而言,文本既是学生走进语文的窗口,也是教师培养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平台。基于这点,教师应当努力把握好文本的基础性作用和充分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合理而个性的解读,并在这个过程中渐渐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和内化的能力,最终达到充实与丰富学生思想情感和启迪对方心灵健康发展的境界。
结合笔者相关教学研究和实践来看,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有效解读,其要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紧扣文本阅读实质,倡导个性解读
传统的小学文本解读,只引导学生领悟到特定的含义,即所谓的正确答案。语文教师通过对应试方式的适应和调整,将课堂和学生的思维局限在了唯一的答案之中,這违背了文本阅读的初衷,因而导致学生乃至教师都没有从中获得应有的收获和感悟。文本阅读在不同的读者心中,应该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感悟和共鸣,读者对其各取所需,得到其独特的感受,即创造出多种意义,这才是阅读的本质。
平心而论,不同的学生和老师对同一篇文章的领悟是各异的,这就要求教师对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改进。教师应该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思维,逐步将其变更为启发和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发表其各自的观点并给予鼓励和支持,尽量帮助学生发挥其创造力,甚至激发出其潜能,同时也让教师受益于从中,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近年来,创新能力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生应该尽多的被鼓励去形成自己的思考和拥有独立解决阅读疑惑的思维空间,以及能在同学之间相互分享自己的观点,互相答疑解惑,从而达到个性化解读的阅读实质。同时,教师也同样需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对课本文章的解读应该倾向于多维思考,尝试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并且尝试着理解学生提出的观点,这对于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进步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文章《石榴》中,在描述到花和叶时,作者分别使用了“抽出”和“长出”两个词,从它们当中,读者能生动形象地感受到那种春天万物生发的萌动和力量,还有生命的感觉。理解到这里,教师可以尝试对同学提问,如果将两个动词的宾语相互替换,再代入到文章里,读者的感受将会如何,是对春的感受更加强烈了,还是没有改动之前的描写那般生动和形象。通过诸如此类的问题,教师便可充分调动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挖掘意识,从而在无形中加强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
二、紧扣文眼,把握好文本标题和关键语句
阅读一篇文章的第一步就是阅读其题目。题目虽然无法全面表达文章的全部内容,但其仍然是作者借来阐述文章中心思想的关键。因此,在阅读正文之前,学生首先应该对文章的题目进行适当的解读,尽量抓住一切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从而为后边对文本内容的正式解读作出良好的铺垫。
此外,一篇文章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能够较完整的表达整个文章中心思想的语句,这些语句常常起到呼应和点题的作用,能够较强的将整个文章的思想概括和抒发出来。如果读者能够善于把握这类关键句,那么在阅读长篇文章时,效率会得到很大的提高,所以在对文本解读时,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准确抓住关键句,并使之成为学生的一项阅读技能。
三、知人论世,紧密结合文本写作背景
要真正解读好一篇文本的真意,就必须要充分把握好作者生平及其写作背景。笔者在引导学生对《落花生》一文进行解读的时候,提出问题:本文的题目是什么?作者的笔名又是什么?二者有什么联系?这时,学生才猛然发现在本文中作者的笔名就是文本的标题,于是便带着这份好奇与新意努力阅读文本,最后解读出:文本中的“落花生”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它既指自然中的花生,也喻指有“落花生”这一品格的人。而结合文本创作背景来看,如“落花生”一样的人指的就是那些有着真才实学、宏伟志向但从不张扬而一味付出和奉献的仁人志士。至于作者为何会取“落花生”这一笔名,答案便也不言而喻:作者就是“落花生”,他身上拥有“落花生”所有的高贵品质,“落花生”就是他的个人写照与人生追求。于此看来,在文本解读中,知人论世这一环节真不可或缺。
四、立足学情,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切身体会
小学语文课堂所面对的是小学生,是一群在身体上和思想上都处于较为稚嫩阶段的孩子。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他们的视角与理解程度与教师或是教参内容一定是有所差距的。教师若是一味以成人的视角去引领学生解读文本,那势必会出现“隔空解读”的现象,从而不利于学生思维和认识的正常发挥和提升。因而也让我们的课堂文本解读陷入“假大空”的境地。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必须清楚地认识并把握好这一学情特点,在文本解读时充分尊重学生的“孩子视角”和“心灵之声”,由浅入深,将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合理解读进行到底。
比如,笔者在引导学生对《生命生命》这一文本进行解读的时候发现,很多学生在读完文本后普遍能感受到大自然生命强大的一面,但很少能感受到人之生命和价值其实贵在于自己主宰与发挥这一深层含义。由此,笔者没有刻意地去将这一深层含义直接传达给学生,而是在学生所能理解的内容之上进行深化,让学生通过对此文的学习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强大以及充满对生命的敬畏之意。然而,奇怪的事情却发生了:很多学生在对文本的反复品味中竟也真切地感受到作为人类更应该珍惜好自己的生命并通过主观能动性最为精彩的绽放出自我生命价值和光彩这一思想内容。由此说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实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最应充当的应是一个能够忠实伴随学生渐渐长大和成熟的好伙伴。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文本解读应当是一件快乐和有创造力的事情,教师应充分把握好其教学要旨,以引领学生热爱解读文本并从文本中真正升华自我的语文素养,终而达到内化知识、沉淀涵养和创造新我的育人境界。
参考文献
[1]王艳萍.语文文本解读策略初探[J].广西教育,2011(5).
[2]熊伟,朱特.深入解读文本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1(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