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是学生思维的一抹阳光

2017-12-29 00:00:00朱云云
课外语文·上 2017年7期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由此,在语文教学中,我根据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运用个性和谐发展、寓教于乐等原理,尝试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情景创设;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实物演示情景,填补认知空白

以实物为中心,同时配以必要的背景,构成一个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的情景,便是“实物演示情境”。通过出示实物,则会使他们豁然领悟。如《自己试一试》一文中写到有一个著名的科学家给学生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在满满的一杯水里,放进一颗石子,水就会溢出来。如果把同样大小的金鱼放进去,水却不会溢出来。你们说这是为什么?”在对文本进行认真的解读后,我预设到学生虽然通过预习后,已经知道了科学家提出的是一个错误的问题,但为什么说是错的呢?文中伊伦娜做的实验经过是怎样的呢?学生们并不清楚,而如果在课堂上通過做实验的方式让学生目睹实验的经过和结果,那么学生的疑惑就会迎刃而解了,同时也为能有效感悟文章的情意目标做了铺设。因此课前,我根据教材内容准备了水、大小相当的一块石子和一条小金鱼。课堂上,采用比较读的教学手段先让学生读懂问题中的关键词,即做实验的条件——满满的一杯水、同样大小的石子和鱼,以培养学生品味文本用词确切的能力。实验开始了,学生们不知不觉被老师带入了创设的情境之中,个个全神贯注,情景创设缩短了他们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引起了他们对课文中的人物、事件的关注。通过实验,学生们眼见为实,在认知上有了改变,由原先半信半疑的态度转为肯定,对伊伦娜能不盲从于科学家的结论,大胆质疑,勇于实践的品质感到佩服,不仅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理解了文章的内涵,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为他们多途径认识世界打开了另一扇大门。

二、联系生活情景,训练语言表达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文章、艺术活动都是人的头脑对于生活的反应的产物。在课堂教学中,展现生活的情境,把教材中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进行组建,通过创设情景沟通起来,就能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使他们感到亲近自然新奇有趣,又能强化体验。

如《冬爷爷的图画》一文中,在学习“多漂亮的画儿呀,冬爷爷真是个大画家”这个句子时,为了让学生能进一步感悟到方方对冬爷爷的喜爱,我设计了一个填空题:方方醒了,拉开窗帘,啊!玻璃上画满了画儿。有 , 有 ,还有 。学生对这样的情境并不陌生,纷纷发言,体会到冬爷爷会画画,能画很美丽的图画,是冬天的特殊气候使然。

三、多媒体再现情境,突破教学难点

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日益普遍起来,它方便快捷,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能给学生以真切、新奇的感受。

再以《冬爷爷的图画》为例,作者借助冬爷爷之口,将水蒸发遇到冷空气会变成冰花的特性进行了形象而有趣的阐述,为低年级学生所喜爱。但学生对用对这一现象没有清晰的认识,因此,借助多媒体,我将这一科学常识进行了分步演示:先展示冰花,然后通过视频演示从水到冰的变化过程,学生能清楚地看到玻璃窗上小冰花形成的千变万化。教师的语言描述配合课件的分步演示,使学生们恍然大悟,从而达到了真正的理解。利用多媒体播放音乐以达到渲染情境、创造气氛也是如今在课堂上经常采用的教学辅助手段。音乐是一种刺激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它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把音乐与语言文字联系起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从而加快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激发丰富的想象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教师运用多媒体再现情境,使画面有形有境,能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学生的学习情绪被充分激起,情感得到陶冶。

四、表演体会情景,调动学生主体性

实践证明,创设教学情景,可以依教材内容“还原”,把作者笔下的“景”再现出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中的人、物、情景。如教学《天鹅,大虾和梭鱼》,在巩固阶段,我让学生分别扮演天鹅、大虾、梭鱼,为了增强表演的效果,还让他们戴上了头饰。学生们凭借自己对课文语言的记忆进行对话,文本中的角色再一次生动地展现在大家的眼前,他们不由自主地进入到了作者所描写的情境之中,表演者的动作、神情都是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而表演的。这种生动的表演形式,真实而亲切,为低年级学生所喜爱。

五、语言描绘情景,体现教师主导性

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实物演示、多媒体再现、表演体会等一些直观教学手段都离不开教师精心设计的语言描绘,它们相辅相成。教师的课堂语言带有启发性、形象性、激励性,贯穿始终,直接作用于孩子们的听觉。

当教师用语言对某一情境做具体描摹时,学生所感受到的,就不仅是声音、词句、画面,甚至还能感受到那一幅幅画面了。我曾听过《故乡的杨梅》,对导入课文的描绘至今难以忘怀:一位远离家乡的游子,尽管不能时时回到自己的故乡走走看看,但从没有忘记过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尤其是那故乡的杨梅,那杨梅的味道,那杨梅带给他的快乐。就是那一段声情并茂的导入语,使学生融入了作者所描绘的浓浓乡情中,学生的注意力被牢牢地吸引过来,不由自主地走入文本中,去领略作者笔下故乡的杨梅,由此走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鲜明的形象,教学中合理地创设情境,就能发挥“高度高效”的作用,能使学生的学习动机稳定、持续、强化,使教学效益最大化。

(编辑:张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