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一菩提 一诗一文化 一师一功底

2017-12-29 00:00:00宋爱红邱连群
课外语文·上 2017年7期

【摘要】流传千古的古诗词,真可谓颗颗珍珠,熠熠生辉。方寸之间,融汇着“琴棋书画”“仁义礼智”等种种的传统文化的灵魂。语文教育人如何基于传统文化熏陶这一光辉目标,合理挖掘氤氲在古诗词散曲的字里行间的文化气息显得尤为重要。这一切,都必然需要教师各种文化功底的提升。

【关键词】古诗词;传统文化;儿童心灵;功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的瑰宝,凝聚了几千年来中华人民智慧的结晶。尤其是流传千古的古诗词,真可谓颗颗珍珠,熠熠生辉。方寸之间,融汇着“琴棋书画”“仁义礼智”等种种的传统文化的灵魂。《义务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前言”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毋庸置疑,“古诗词”这一载体,在语文课程中承载着传递丰厚博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灵魂的巨大使命。因此,语文教育人如何基于传统文化熏陶这一光辉目标,合理挖掘氤氲在古诗词散曲的字里行间的文化气息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因立足高远,意境也豁然大开。那么,如何才能达到“一物一菩提一诗一文化”的解读高度呢?

一、教师应博采众长,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功底

国家语文课程中选编的古诗词可谓皆是熠熠生辉的珍珠。它们或是风韵飘逸的中国“风俗画”—如《清平乐·村居》,或是风情万种的中国式“委婉情愫”—《牧童》,或是寄寓明月情怀,满含浓厚的哲理意味—《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是,结合历史背景、诗人的生活轨迹综述每一首古诗词,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的传统文化气息却不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够解读出的。事实证明,大多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是以字论字的字面解读和结合教学参考进行的授课。而真正能够科学全面地解读古诗词字里行间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少之又少,更别说悄无声息地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那简直是凤毛麟角。比如张继的《枫桥夜泊》,在语文教育专家王崧舟的手中,挥洒出的是大气厚重的中国古代独有的寄托愁绪的“钟声”文化,是万籁俱寂后的空灵的禅意;再比如一首《长相思》,在他的教育智慧下,引领出的是中国古代文人独有的“精忠报国”的家国情思。而马致远的一首散曲《天净沙·秋思》中除了孤寂、思乡之外,更有“藤、树、鸦”等浓缩于方寸之间的中国画的简约之美,民族乐的深沉与婉转,寥寥几笔,意境全出。可见一首首古诗词古散曲,可谓“一物一菩提”,无不抒写着深沉的文化积淀和涓涓的文化渲染。

而这首《枫桥夜泊》的课堂的背后,是中国自张继后写枫桥钟声的一位位诗人的再聚首—课堂实施者如果没有深厚的古诗词素养,哪能一首首娓娓道来,又如何驾轻就熟地引领学生穿越时空,体悟这独特的“暮钟”文化!那空灵的钟声里更寄寓着中国独有的“禅宗”文化—课堂实施者如果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又如何能够参透这其中的奥妙,更别说厚积薄发;因此,提升教师的文化功底是借助古诗词实现传递中华传统文化这一光辉目标的关键所在。

古诗词,作为中国独有的文学艺术形式,可谓是集中国绘画、戏曲、书法等传统文化于一身,平仄音韵中彰显着的不仅是中国的“仁”“义”“礼”“智”“信”,更有“中庸”“忠恕”;有“板”有“眼”;有“禅意”有“空灵”;有“家国”文化,有“隐士”情怀;“琴棋书画”无不入诗,“梅兰竹菊”吐芳而出;上及炎黄,下到現实或入史,或用典……古诗词,寸金寸土的方块之间,成就的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而其本身,就是一枝中国独有的文化奇葩。因此,课程实施者必须提升自我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素养。

二、教师应提升古典文化的诵读功底

朗诵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方法,是帮助学生体会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的捷径。尤其是教师的范读,会带给学生醍醐灌顶的顿悟。因为课程的实施,不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更是以一种软实力,在潜移默化中使其所学文化内化为一种修养,由此可见,言传身教的力量至关重要。教师一举手、一投足间抑扬顿挫、有板有眼、声情并茂地展示,在这里,教师本身也成为这门课程的一部分。因此,提升教师古典文化的诵读功底是实现一诗一文化的一把金钥匙。

三、教师还应具备融合各种功底对文本解读的深厚功底

我们以三首古诗词《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为例,在一般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止于“童真童趣”。但如果我们深入解读领悟,领会诗人的写作意图和编者的编写意图—对比教学,那意境就大相径庭了。对比,比什么?为什么比?怎么比?……

如果从“求同存异”和“去同寻异”两个角度去剖析,不难发现,《牧童》和《清平乐·村居》中的“草”“卧”绝不是单纯地写了相同的景那样简单。那草在《牧童》中铺出的也绝不仅仅是“一望无垠”“葱茏”“茂盛”那样浅显。结合诗人的生活和诗的意境,牧童卧的也不仅是月明,月明入心,笛声入心,以大自然为家—这首诗传达出的是空灵,是四海为家的情怀。而《清平乐·村居》那草,青青的是生机与活力,那卧,卧出的是安宁、温馨与和谐。是村居里和乐幸福的亲情家园的小家情愫。由此推想,《舟过安仁》也绝不仅仅是童真童趣那样浅显。这看似平淡无奇的景、人、事中实际传达的是我们—古人、今人—心中的那份“童心”的坚守,因此,童年也就成了我们的精神家园—自由、纯真、无拘无束;童年是我们的亲情家园—温馨、安宁、幸福,因为那里面有血缘维系的家人,有情之所系的朋友。基于此,我们从这三首古诗词开发的校本课程就由“童年”这一主题上升到了“童年—家园”这一文化层面。

由此可见,在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上,结合历史背景、诗人的生活等各种因素,辅以必要的对比分析,深入解读每一首或者每一组古诗词,充分领悟其中蕴含的深邃的文化内涵,进而延伸拓展出既科学合理又富含厚重的传统文化精髓,对于实现浸润儿童纯真心灵,提升学生们的文化修养这一目标,可谓事半功倍。而这一切,都必然需要教师各种文化功底的提升。

(编辑:张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