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批判带动发现

2017-12-29 00:00:00吴潇松
课外语文·上 2017年7期

【摘要】今天,当全球教育以“核心素养”作为历史取向的时候,我国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正在重新修订中,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而言,不仅仅只有建构性思维、认同性思维,还应该要有批判性思维。作为教师,以个人批判去发现和引导学生,带动学生在教学常态中去激活、去发展、去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就更加重要。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展示以批判带动发现“叙事视角”、发现“写作误区”、发现“具体情感”的教学实例,借以展开对“激活教学常态”的思考。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质疑思考;发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批判性思维在教学中的运用是一剂良方,用以解决已经成为“僵尸课堂”的“常态课堂”。批判性思维要求教师不人云亦云,不无条件地服从,对问题要做实事求是的分析,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它被描述为一种抓住问题要领,遵循逻辑规则,不断质疑和反省的清醒的思维方式。要用批判性思维激活我们的教学常态课堂,就要求老师有文本解读的批判性眼光,要有自己独立之思考能力和逻辑推断。

一、以批判带动发现“叙事视角”

课堂案例一:《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的爱情悲剧

《孔雀东南飞》教学中,学生感知情节后,他们提出了如下疑

惑:刘兰芝真的想自请遣归吗?刘兰芝为什么会答应府君的婚事呢?刘兰芝真的愿意自沉清池吗?学生以“吐槽”方式提出疑惑其实是他们真实的阅读体验,结合这些问题,我在思考中关注到了教材课后编排的“研讨与练习一”中的三个问题:熟读全诗,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这首诗叙述了一个爱情悲剧故事。同学之间讨论:这场悲剧是如何产生的?1.刘兰芝的形象有哪些动人之处?2.有人认为焦仲卿性格软弱,你同意吗?

这两个问题的综合指向很明确,基本就是把悲剧产生的要素归向焦母、焦仲卿,这和学生对“刘兰芝”因素的疑惑如何协调呢?在矛盾中,我批判性地再次细读文本,个人认为两个问题的设计不太合理,看似给了学生很宽的思维空间,其实都是一些伪命题,基于此,我将此题做了改动:

这首诗的爱情悲剧故事如何产生的?涉及悲剧的方方面面各自都有哪些因素?

在这样的设题下,保留原题干“悲剧的过程性”,增强了“悲剧的综合性”,甚至更为明确地提出了“多方面因素”,让学生有更多发现的空间。

事实证明,课堂讨论中,学生们最终的结论就是:刘兰芝在这场爱情悲剧中也有责任,那就是“三次失控的人际关系处理”,或者是一个时髦词,“任性”—想以退为进逼着婆婆让步,不成,结果真的被遣归;想坚守爱情等待焦仲卿再迎回,不成,结果被迫应允府君;即使在再婚之前仍然希望焦仲卿前来,不成,结果加深误会双双殉情。也就是说,在三次人际关系危机前,刘兰芝并没有处理好个人与婆婆、与娘家人、与焦仲卿的关系,导致了最终的悲剧。当学生在讨论中接触到悲剧与刘兰芝本身也有关时,结论不一定那么合理,但是课堂存在的意义也正在此,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的引导,让分析走向具体化、深入化,“批判”也就走向了“发现”。

其实思维在发散中也是在反思中,就在当时的课堂上,就有学生对前面的《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有了进一步的思考。他提出,当女主人公以自己的视角叙事这个故事的时候,只注意到自己的“受伤”、男主人公的“二三其德”,那從客观角度,她自己有没有与时俱进、与丈夫做好沟通呢?我当然很惊叹学生在这类问题上的思考,尤其看上去这其实是爱情与婚姻矛盾的地方,也与时代有关,学生的看法也许有偏激之处,但有了这个方向上的思考,尤其注意到了“叙事视”,这何处不是一种“发现”呢?

二、以批判带动发现“写作误区”

课堂案例二:《过秦论》的论证结构

在常规教学中,《过秦论》的文章理论有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但是如果我们把《过秦论》当成一篇完整的议论文来看待,其行文结构也是值得探究的。此文的论证重心究竟符不符合立论中心?缺陷是明显的。题目是“过秦论”,但论秦“强”的文字占了全文一半,“过”秦的分量并不重。作为议论性散文,此文叙述远远多于议论,这个问题就该提出来和学生讨论。虽说贾谊把大量事实摆出来,道理可以不讲而自明,但从现代议论文的一般写作常规来讲,议论的成分太少,一是影响文体的特征,二是分析不足会导致文章的深度不够,所以我建议学生如果我们来写,一定要突出论的文字量,给出支撑事实后一定要充分议论分析。堆砌材料不加分析这是学生当前议论文写作的弊端之一。

三、以批判带动发现“具体情感”

课堂案例三:《归去来兮辞》的具体情感

《归去来兮辞并序》是高中必修五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学生本身在高一、高二阶段已经对陶渊明的作品有所了解,尤其已经学过《归园田居》的“其一”和“其二”后,加之在高三阶段自己的思想水平也有所提高,而在单元提示中也涉及“古代抒情散文”内容,这篇文章应该是对中国古代诗人感情世界理解的很好范文。但是课下注解一却有这样一句:“这篇赋就是其回归田园之初激动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一个贴标签式的结论会给学生带来怎样的阅读感受呢?笔者在执教本篇课文时,让学生课前预习时特意引导学生思考对情感的理解,很多学生提出的疑问就是文中“有人认为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认为其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而在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中本来也设有此题,这样不就是和前文注解自相矛盾吗?

由此,我和学生在课堂讨论中针对此种矛盾,仔细结合原文,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那是具体的、变化的情感,而不是一个直接的结论。在高考诗歌鉴赏中,对诗歌情感的理解正是要求具体分析,而在教材中,也当以此为目标,而不是一句空洞结论。

作者简介:吴潇松,1981年生,四川南充人,中学一级教师,大学本科,四川成都石室中学,高中语文教师。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