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绝不只是一本本教科书,它是一个最具开放性和实践性的学科。我们把语文教育的理想概括为:让语文教育在诗意中栖居。语文教学应该来一个美丽的转身,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把语文学习看作是精神沐浴,和学生一起享受,一同成长。我们沐浴在诗意的精神中;我们沐浴在流动着美的韵律中;我们沐浴在美好的生活中。享受语文诗意的精神沐浴,荡涤学生落满尘埃的心灵。
【关键词】精神沐浴;诗意;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记得曾经写过一首比较通俗的诗《你到底丢了什么》,它多少表达了我的担忧:
你到底丢了什么
我们的校园这么肮脏
青铜上的符号
竹简和木牍
唐诗和宋韵
被韩国文字踏成
碎片落了一地
清洁工手中握着
带有腥臊味的扫帚
恶狠狠地扫进了斗车
然后躲在校园一隅
偷偷地哭泣
你被沙尘暴卷起
落在心灵的荒原上了
你被钢筋水泥磕破了皮
夹在楼群的缝隙里了
你被过时的粮票布票包裹
掩在不知何处的灰尘下了
你已在少年的梦里
走失
一梦方醒呵
我也在诉说着
哭泣
我梦见黄河的水
干涸了
长城被人窃走
几块砖
我时常一个人偷偷地忏悔,是不是浪费了学生太多的时间,为什么他们消耗了高中三年宝贵的青春,到头来落得个语文成绩不及格?当然,这里面的原因很多。当下,草根文化盛行,学生的阅读由原来的精神锻造转为精神的抚摸,学生更愿意把阅读看作是精神的快餐而不是精神的圣餐,导致人文精神的滑坡甚至丧失、堕落,学生真正沉下心来读书的越来越少,他们把语文学习看成了一支热狗加一杯冰激凌。他们远离经典,追求大众快餐式的阅读,把村长不当干部,拿语文不当回事,带来的结果必然是精神的贫血,心灵的荒芜。奇怪的是,部分同学苦苦追寻,结果语文仍然考不了高分。针对这种现状,语文教学应该来一个美丽的转身,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把语文学习看作是精神沐浴,和学生一起享受,一同成长。
语文绝不只是一本本教科书,它是一个最具开放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广袤美丽的自然、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的影子。语文是茫茫宇宙里的日月星辰,是浩瀚南海中的碧涛银沙;语文是大自然中的蜂飞蝶舞,是秦砖汉瓦上岁月的印痕;语文是“锁”进日记、深藏心里的小秘密,语文是母亲手中递来的温热的奶茶;语文是体坛赛场上矫健的身姿……
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我们套用海德格尔脍炙人口的这句至理名言,把语文教育的理想概括为:让语文教育在诗意中栖居。
一、我们沐浴在诗意的精神中
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灵魂缔造者——教师,也应该用诗意的课堂去點燃孩子的感情,尤其是语文教师。因为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然而放眼我们的语文课堂却是如此的不尽人意,现代教育的种种弊端消磨掉了教师们的诗意,为了应付年复一年、月复一月的各级各类考试,我们的语文课堂毫无诗意可言。缺乏诗意的语文教学,无异于干旱的季节里没有一丝绿意的枯涩。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去浇灌我们生命的绿意呢?
语文是文化的语文,语文也是科学的语文;语文是朦胧的美——是空中楼阁般的梦幻,是荡气回肠的美妙乐曲,是意蕴悠远的诗韵,是美神维纳斯断臂的浮想联翩……
曾几何时,我们对那“渔舟唱晚”的恬静、“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柔、“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迈、“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正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无怨无悔、“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大义凛然,已经越来越淡漠,对美的感悟也逐渐失去了激情,取而代之的是化“美”为“丑”的忍耐,对“功利语文”的痛苦选择,美变得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成绩和升学。
其实,我们可以和学生一起打造我们的精神盛典。《我与地坛》中史铁生的精神便是我们精神的标杆,领悟它的内涵,就是一次精神洗礼。例:
读《我与地坛》
如泥石流侵吞村庄
如火山岩浆灼焦土地
劫难袭击了站立的权利
于是,你在死亡的崖边入眠
废园慢慢苏醒
向你挪动
虫鸟之鸣惊扰你的幻梦
助你思索:
“死亡是必然降临的节日”
意识,一个伟大的意识
呱呱诞生
历史是一辆车
屈原 孙膑 司马迁……
辚辚滚来
喧嚣染绿了园中的小草
于是你拿起笔
在轮椅上构思伟大的乐章
一斑痕迹 便是一个音符
震撼了生命之园
震撼了整个民族
震撼了大宇大宙
一个大写的人字
从此站立起来
擎着暗夜中的火把
乐府民歌中秦罗敷的美丽、机智和勇敢,是古代劳动人民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用心体悟,可以使我们的心灵更加澄净。例:
读《陌上桑》
一曲汉乐
从粗大的手指间滑落
就是那双圣手
擎起纤美的浩然之气
那位妩媚的采桑女
化作阳光下的精灵
从我的心河飘然掠过
掀起两千多年的波澜
陌上苍郁的桑叶
缀满勇敢和机智
在无数的梦里疯长
古乐又起
有人领唱中华巾帼
唱出了善与美
唱出了恶与丑
一群俏丽的女子凝神倾听
她们的名字都叫罗敷
二、我们沐浴在流动着美的韵律中
语文教学是师生互动的韵律,“教”是指挥,“学”是用不同种类的乐器演合奏出的和谐美妙的乐曲;“教”是灯塔,“学”是摇动舵桨划向那太阳升起的地方。“学”是主人,“教”是引爆主人思维活力的引线;“学”是创造,“教”是开启创造心扉的向 导……“教”与“学”的良性互动融化为流动的和谐的音符,勾描出“回头一笑百媚生”的动人的美。
语文教学是活化思维的韵律学识,智慧,解放—张扬了个性,抒写了充满生命活力的美丽。
语文教学又是审美的韵律美,需要发现,用淳厚的文化涵养去发现,发现“祥林嫂之死”背后的传统沉淀与人性悲情,阿Q身上流淌的哲学思辨,以及透视宋江传统的君臣意念而触摸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值得思考的一面……
冲出习题的淹没、展开思维的翅膀去创造;用无拘无束的遐想去开拓,用纵横驰骋的思辨去探究,用火热的真情去挥洒—夸张的法国“守财奴”在新时期中国土壤上滋长,孙悟空身上折射出的另类文化的矛盾冲突,汪国真笔下的感性和理性撩动起的遐思,余秋雨的深邃哲理流淌出的清新而富有生命力的语言……
诗意语文不是知识的堆砌体,因为它不用概念和命题说话,它充满生命活力、闪耀生命光华。诗意语文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诗意语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诗。诗意语文的挥洒过程,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
例如古诗词赏析课到底该怎样上?是老師讲,学生听;还是老师点拨,学生回答;或是更放开一些,试着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先用新诗的形式翻译,再根据自己对诗境的理解,用新诗的形式翻写,然后再细细品味?开始可能有些难度,但时间长了,学生自然会掌握诗词的内在规律的。翻写不要求面面俱到,只就某个侧面就行,如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我们可以这样翻写:
漫天的胡沙
卷起了残红
一双清亮的眸子
映着坟冢的衰草
在满面春风中瘦了身影
琵琶曲中的怨恨
指向朔漠的黄昏
用一刃刀锋
直逼汉宫
三、我们沐浴在美好的生活中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育的成效在不小的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善于通过一些无形的线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他又说:“我们要发现和确立学生的各种能力、天才、禀赋和个人爱好,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就是为掌握知识创造一个丰富而广阔的智力背景。”语文课堂教学需要生活的滋润,美的语文更需要生活注入鲜活的血液;生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是语文课堂蹦跳出的欢快的小河……
语文课堂犹如充满张力、可以无限膨胀的宇宙,而生活就是语文课堂膨胀的一部分。我们不是去压缩她的空间,而是最大限度地去开拓她的内涵和外延,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把她的效益最大化,才能把她的美挥洒得淋漓尽致。
我们的语文不仅要把这种诗意弥漫到教学的课堂上,还要把它播撒进学生的心灵中。我们要把这种诗意的精神融进我们的生活里,别忘了,世事洞明皆语文:语文就是那无声的冷月,语文就是那静谧的荷塘,语文就是草尖上那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语文就是空中鸟儿那最美的飞翔。
语文教学需要我们诗意地生活着,用一双智慧的眼睛、一双灵性的耳朵和一颗诗意盎然的心灵,诗意地去引领感受与体验;感受闹市的一街风景,体验大自然的每一次日出和日落;欣赏初春萌发的每一枚嫩芽;留心身边每一朵花儿的盛开与凋零;关注每一阵秋风的拂面和游走;捕捉每一声痛苦的呻吟和欢乐的笑声……例如,对乡情的理解和感悟,我们可以这样表述:
乡情
是一首无言的诗
无须配上音乐
我都会用心吟唱
乡情
是一封沉甸甸的家信
无须打开
我就能读出
父母皱纹和老茧的分量
乡情
是一坛浓酽的酒
贮藏在心间
越陈越香
乡情
是一枝秀丽的花朵
每个月圆月缺的夜晚
都在我的枕边绽放
呵 乡情
是一根无形的线
一头飘在异地
一头系在故乡
享受语文诗意的精神沐浴,荡涤学生落满尘埃的心灵。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充满童趣的心灵,一股不断创造的激情,把每一句话都进行精心的锻造,让每一堂课都精彩纷呈,让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充分发挥,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尽情张扬!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