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教学应注重“语文味”,精心设计,扎实落实。但在这个过程中应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不能一味地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让课堂呈现“虚假的热闹”。
【关键词】“语文味”;知识性;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教学内容简介
《新课标》倡导“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本课基于对此的理解,有了如下的设计和反思。
《捞月亮》是鄂教版语文第二册第八单元的第23课。这篇课文讲的是一群猴子在井里看到月亮的倒影,以为月亮掉到井里去了,所以想把它们捞上来,却发现月亮仍然挂在天上的故事。本节课是第一课时,在酝酿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始终以“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为原则,目的在于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活泼有趣又学有所获的状态。基于此,我的教学设计内容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1.导入。2.初读课文,字词过关。第二板块:1.再读课文,梳理文章主要內容。2.精讲第1、2自然段。第三板块:生字讲练。
第一板块中,我设计了两个游戏环节激趣。第一个游戏“捞月亮”,主要是检查一类生字的识记情况。第二个游戏“找朋友”是为了检查二类字的认读情况。这两个板块的教学中,我都采取了生字归类的方式,让学生采取多种方式认读。把需要重点提示的前后鼻音、翘舌音都标注出来,以引起学生重视。
第二板块中,我创设了贴近孩子们生活的情境,采取随文释词和分角色演读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跑”和“附近”两个词语时,我从生活出发,用孩子们易于理解的方式来讲解,孩子们很快就能够领会,并且学会了迁移运用。在演读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提醒孩子们要注意表情、动作和语气。这样既加强了他们的印象,同时也避免了演读变成没有“语文味”的空洞表演。
第三板块中,我采取了五个步骤来教写生字。1.认读。2.识记。3.师范写。4.生临写。5.点评。其中,识记环节是为了让孩子们调动平时的知识储备,“巧”记汉字。点评部分是为了进一步加深孩子们的印象,使他们掌握正确书写的方法。
整节课的设计初衷是让孩子们在“读”中思考,在“演”中领悟。反思本课的教学,基本上达到了以上目的,但仔细研究自己的教学过程,发现还是存在很多的不足。故在此详细分析,为呈现更完美的课程做准备。
二、课堂亮点呈现
本节课经过了三次磨课,在教研组各位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呈现出了良好的状态。细观本堂课,我觉得自己有些地方的处理还比较恰当。列举如下:
(一)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
本节课教学结构完整,层次清晰。作为第一课时,从生字词教学到句子教学,再到生字的书写,整个过程清晰流畅,时间把握比较到位。
(二)在多样化的朗读中增强学生语感
首先是读。我采取了指生读、分组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读、表演读的方式,既做到了面向全体,也能够调动每个孩子的积极性。孩子们在反复、多样化的朗读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语感。
(三)教学过程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反复斟酌试教,选择尽量用指向性明确的问题来引导学生,使学生逐步感受到文章中重点词句的意思,也能够拓展延伸到生活中来。
(四)知识性与趣味性相融合,体现教学的“语文味”
本节课设计了三个游戏环节,在教学每只猴子的样子时,还设计了表演的环节。孩子们兴味盎然,乐在其中。并且,我觉得自己做得比较好的一个地方是,我提醒孩子们要注意猴子们的动作和表情,让他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读,而不仅仅是流于表面的热闹。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们在趣味学习中把握语文知识,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迁移运用。
三、问题发现
(一)课堂应变能力需要提高
在课堂生成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突发状况,由于不在我的设计范围内,所以我的反应不够灵活,导致自己的教学过程不够流畅。比如最开始进行“课题质疑”时,我问孩子们:“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结果有个孩子由于提前预习了,就说:“我想知道小猴子、大猴子、老猴子是怎么捞月亮的。”我当时没反应过来,所以就这么说:“她一下子就找出了这篇文章的主人公,真棒!其实啊,你是想问,是谁想捞月亮,对吗?”这个地方我觉得自己的总结有些画蛇添足。既然孩子已经把课文的主人公找出来了,我应该趁机板书出来。这也是“语文味”的重要体现。所以,这方面的应变能力需要培养。
(二)教学语言不够精练、优美
课前,我反复斟酌每个环节每句话的衔接语,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回答往往不尽如我意。所以我的评价语有时候显得比较啰唆,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当尽量避免。孩子们在课堂上呈现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有些课堂生成的答案不在我的预设内,但非常有创意,而我的评价语过于苍白简单,没有针对性,这一点也需要在平时的课程中反复锤炼。
(三)教学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课程结束后,我重新观看了自己的课程录像,发现自己在生字词教学过程中,点同一个人回答问题的频率过高,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一方面是基于课程容量的考虑;另一方面,就是担心孩子由于不会而沉默。有位老师跟我说,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即使没举手的孩子也要点。这方面我觉得自己做得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改进。即使某个孩子不会回答,也要引导他找到答案,宁可慢一点,也要保证每个孩子都参与进来。
(四)生字教学层次不够清晰
在生字教学的过程中,我虽然强调了学写生字的几个步骤,但时间安排极不合理。最后留了十分钟讲生字,却把其中的六分钟花在识记上,练写只花了三分钟,并没有做到让学生充分练写。
(五)信息技术素养亟须提升
由于对录播室的电脑操作不熟练,所以,在讲课的过程中,我不会使用展示台,导致最后的生字展示环节出现了状况。这警示我以后在讲课之前,要充分考虑客观条件,不可忽视任何一个细节。
四、改进策略
(一)苦练基本功
本次课程之前,已经充分练习了板书,但实际课程中,板书却写得不尽如人意。我想,还是基本功训练不到位的缘故。所以,接下来的目标是要坚持每天认真写板书,认真练习硬笔书法和软笔书法,提升自己的素养。
(二)锤炼教学用语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说话之前先思考,思路要清晰,条理要清楚。尤其是对学生的评价用语,一定要准确且简洁,不可啰唆。
(三)一课一反思
平时的课程中,要做到课前精心设计,课中全面把握,课后及时反思。反思是促使人成长的最好途径。不管是口头反思还是文字记录,一定要对自己的课程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判断,做得好的继续沿用,做得不好的及时改正,避免下次出现同样的问题。
(四)虚心学习教法
积极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有经验的教师熟悉整个课堂的流程,会站在一定的高度来指导课程,让整个课堂的思路更清晰,目标呈现的效果更好。所以,虚心学习也是帮助自己成长蜕变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五)课前设计多动脑筋
在教学一篇课文之前,要先研读教参,还要动脑筋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教学内容呈现出来,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于提升自己的能力。
五、总结
在設计这一堂课时,有个老师对我说,不能把比赛课当成表演课来上,落脚点要在关注学生的发展上。所以,如果有表演,就一定要体现出表演的“语文味”来。这个观点引起了我的重视。小学低段语文的课堂,趣味性是必不可少的,分角色去表演朗读也是经常需要的。如何平衡“演”与“学”之间的关系呢?我觉得“语文味”是很重要的。个人认为,小学低段语文的“语文味”指的是语文的语言美和人文性。教师应该注重在引导学生对字、词、句、段、篇的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拥有丰富的生命体验。而体验的途径之一就是各种形式的演读。在演读的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的含义,并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的表演是带有学生自己的体验在里面的,而不是空洞的、虚假的热闹。这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并且也只是我的拙见。我想,经过反复的实践和思考,我以后应该会专门写一篇关于“语文味”的文章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甘媛,女,1989年生,湖北黄冈人,硕士研究生,现为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第一小学教师。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