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材中《林黛玉进贾府》中主仆人物关系

2017-12-29 00:00:00孙丽莉
课外语文·上 2017年7期

【摘要】在应试教育观念盛行的大背景下,教师教死书、死教书,学生死读书、读死书情况日益严重。如何将教材用活、用深,把教材中有的知识学透、挖透,没有的知识引申透,成为当代语文教育者应当思考的问题。本文将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材中的《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为例进行教学内容分析,在秉持尊重教材的基础上研读教材,深度挖掘教材內容。以教材为基础,以人物关系描写中的主仆关系为视角展开探究,分析从《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人物关系描写中透析出的主仆关系深意,进而让学生学会语文教材分析方法本领,使学生学会发散思维,学习语文课文不再停留于表象。

【关键词】教材分析;《林黛玉进贾府》;主仆人物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一、语文学科教材分析概述

教材,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人将其定义为“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教学的主要媒体。通常按照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规定,分学科门类和年级顺序编辑”。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和文化的综合性学科,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要求语文教师在对待教材方面应更加注意,全面、深刻地挖掘教材和教材背后的知识。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是当务之急,以具体的教学情境为基础,灵活地对教材进行调整和开发。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也都经过多次修订,但即使是再优秀的教材也不可能完全概括语文学科领域全部的知识,不可能将语文领域的结构体系全面呈现出来,更不可能完全符合师生的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完美结合。因此,为使语文教学成果更加有效,培养有知识、有素质、有内涵的全面发展人才,本文将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材中的《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为例进行教学内容分析,以教材为基,以人物关系描写中的主仆关系为视角展开探究。

二、从《林黛玉进贾府》中透析出的主仆人物关系的类型

在深刻研读《林黛玉进贾府》课文基础上,学习教材规定的基础知识后,本文还将教材内容拓展至人物关系描写方向。《林黛玉进贾府》中主仆人物关系塑造十分微妙,只言片语却能彰显深意。从《林黛玉进贾府》中人物关系描写中透析主仆关系,其中的内在意蕴深厚,重新对其进行思考探究,致力于得出对人物关系描写方向更深的理解,以及这种复杂的主仆关系对后世文学与对后世生活情状的影响。

(一)奴性十足型

奴性十足型的主仆人物关系主要针对的人物形象是指仆人具有很强奴性的主仆关系而言,这样的人物对自己仆人的身份已经有了非常根深蒂固的观念认识,对这种等级分明的主仆关系的重视也比其他仆人更加深刻,对主仆等级意识也是最为浓厚的。

学习节选类小说文体课文不能仅仅以断章取义的一部分为范本去理解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还应以原著为知识背景,充分了解人物事件、人物性格、人物关系等信息。了解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原著即可知花袭人就是这样一个彻底根深蒂固的奴性十足的封建卫道士。《林黛玉进贾府》文中提到“宝玉之乳母李嬷嬷,并大丫鬟名唤袭人者,陪侍在外面大床上”。从课文中这只字片语足可见袭人对宝玉的奴性十足,只有自己贴身伺候在侧才能心安,可谓形影不离,不论何时有机会必须跟在宝玉身边。花袭人是原著中的典型人物,学习语文学科知识,我们应该对这样的人物有所了解。同样的例证原著中也有许多,“这袭人有些痴处,服侍贾母时,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今跟了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只因宝玉性格乖僻,每每规劝.宝玉不听,心中着实忧郁”。由此可见,书中这段话很彻底地体现了袭人这个人物形象根深蒂固的奴性思维。连宝玉都看不过去来进行劝解,可见袭人的思维早已被深种奴性之毒。这种想法的产生无疑是她内心深处的已经习以为常了的奴性思维在作怪,她从心底已经认为自己是宝玉的奴仆,自己本就应该无条件臣服于宝玉,宝玉就是自己的天,宝玉说什么她都应该尽可能去做并且无条件满足服从于他,这一桩一件的实例足可体现并证明花袭人头脑思维之中十足的奴性。有一次花袭人在去看望凤姐的途中,遇到看果树的老祝妈。老祝妈想摘个果子给袭人尝,不想马屁拍在了马脚上,袭人立即正色道:“这哪里使得。不但没熟吃不得,就是熟了,上头还没供鲜,咱们倒先吃了。你是府里使老了的,难道连这个规矩都不懂了。”连吃个果子都会先想到自己的主子,主子还没有吃到身为奴仆怎么可以越矩,从表面上也许可以看出花袭人忠心耿耿,万事以主子为先这样的美德,但是从深层次思考,这样的扭曲思维中足可体现出,在当时封建背景下封建奴仆的悲惨命运,他们不但身体上遭受奴役,在他们的内心深处遭受的奴役更加深刻,她们甚至身上的每个细胞无处不充斥着深深的等级分化的奴性观念,每一个精神细胞都在叫嚣着无条件服从,这无疑是封建等级制度下残暴的精神掠夺,也是封建社会之下最大的悲哀与无奈。花袭人是对贾府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强烈的奴性归属感的,以至于家里人要将其从贾府中赎了出去,她却态度坚决地哭斥哥哥与母亲,在原著中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中选段“原来袭人在家,听见他母兄要赎他回去,他就说至死也不回去的。又说:“当日原是你们没饭吃,就剩我还值几两银子,若不叫你们卖,没有个看着老子娘饿死的。如今幸而卖到这个地方,吃穿和主子一样,也不朝打暮骂.况且如今爹虽没了,你们却又整理的家成业就,复了元气。若果然还艰难,把我赎出来,再多掏澄几个钱,也还罢了,其实又不难了。这会子又赎我作什么?权当我死了,再不必起赎我的念头!因此哭闹了一阵。”从选段中初步可看出花袭人对贾府有很强的归属感,大有生是贾家的人死是贾家的鬼之趋势。母兄原是为了花袭人好,想把她赎出去过过好日子,谁知袭人却早已心有所归,宁死不出贾府,甚至对家里人也没有什么过深的情感,反而对贾府更显情真意切。其实这也无非是花袭人思维之中的奴性在作怪。由此看出花袭人的奴性早已驱使她自己把自己看成了贾府中的一分子,即使是做一辈子仆人也不愿出府,而且潜意识里也早已认定了她自己是宝玉一辈子的奴仆,这也体现了她根深蒂固的奴性特点。

(二)惺惺相惜型

惺惺相惜若知己的主仆关系是指人物的性格、志趣大致相同的主仆互相爱护彼此,相互支持。有才能的人能够相互仰慕,相互欣赏彼此,在某种程度上二人有着相似之处,从而能够很轻易地了解对方心中所想,并且能够理解对方的行事作风与处事方法,从而使得主仆关系更加和谐。

《林黛玉进贾府》中提到:“黛玉只带了两个人来:一个是自幼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亦是自幼随身的,名唤作雪雁。贾母见雪雁甚小,一团孩气,王嬷嬷又极老,料黛玉皆不遂心省力的,便将自己身边的一个二等丫头,名唤鹦哥者与了黛玉。外亦如迎春等例,每人除自幼乳母外,另有四个教引嬷嬷,除贴身掌管钗钏盥沐两个丫鬟外,另有五六个洒扫房屋来往使役的小丫鬟。当下,王嬷嬷与鹦哥陪侍黛玉在碧纱橱内。”课文中的一段叙述提到了贾母赐给了黛玉几个丫鬟婆子,平淡的语句描写可以看出黛玉对贾母这样的安排并没有过多的心理起伏,无谓感表露无遗。黛玉是何等有思想有眼界的人物,如果是她觉贾母送来的奴仆很合心意她必然有所表现,这时挖掘教材背后的内容知识显得尤为重要了。从原著中得知,紫鹃原是伺候贾母的后配给林黛玉使唤的丫鬟,但是两人主仆情谊却比黛玉从家里带来的雪雁情谊要深厚得多。黛玉出门大都是带着紫鹃,而且经常在旁伺候的也是紫鹃,黛玉心里不痛快在旁疏导的也是紫鹃。由此可见二人也有些惺惺相惜的异于常人的情谊。紫鹃是一位性格直爽且善良的姑娘,最重要的是紫鹃是真心实意凡事为黛玉着想的。在原著第五十七回中,紫鹃为了试探贾宝玉对黛玉是否真心,便故意扯谎骗宝玉说林家人要来贾府来接林黛玉回苏州老家,这可把贾宝玉唬得魂飞魄散,甚至达到了疯癫痴狂的境界。这样冒犯主子一不小心就会没命的事只有紫鹃一人肯为黛玉去做过,也只有紫鹃这一个仆人为主子做过。由此可见紫鹃对黛玉是有超越主仆之间关系的情谊存在的,单纯的主仆关系是主子吩咐什么奴仆就去做什么,主动为主子考虑并为主子冒生命危险这不仅仅是出于主仆之间的忠诚,更是因为感情上升到了不一样的层次境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为了朋友两肋插刀,每当朋友受到委屈会比自己受到伤害还要难受。这时候的紫鹃潜意识里就是同样的思维,她早已在自己潜意识里把黛玉当作了自己的好姐妹,她内心渴望能与黛玉惺惺相惜感同身受甚至同甘共苦。这样的情谊早已超越了主仆,情感的温度也在慢慢升温。在贾府那时候的林黛玉特别爱耍小性子,时时一句话没有听完就拂袖而去,有时甚至毫无预兆地经常自己生闷气,弄得身体越来越弱不禁风,许多人都来劝解她心放宽些,但是林黛玉谁的话也听不进去,但却独独听能够听取紫鹃的话,这也非常明显地体现了林黛玉对紫鹃的情谊也非同一般。他人的话许多人都会听但是不会往心里深处记,真正能被记住的劝谏之言一定是你非常信任的人,是你非常喜愛并且能够看得起的人所说,林黛玉如此高傲的人能听进紫鹃的谏言,深刻说明黛玉早已同样把紫鹃看成了自己的知己、姐妹。两人的关系绝对可以称为惺惺相惜若知己。惺惺相惜型主仆人物关系让读者在这个充斥着无限悲剧的大家庭里找到的一丝丝温暖存在。她们惺惺相惜,即使存在着主仆关系,却能够实心对待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彼此,这样的主仆更加像知己,也使得主仆关系更加和谐。

(三)虚情假意型

虚情假意比较通俗理解就是一个人表现出来的情感和行为并不是他的真情流露。虚情假意的人故意做出动情的表现和行为,但实质上没有动情。

《林黛玉进贾府》中有一句简略的交代:“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这个搀着贾母的人便是日夜陪伴在侧的大丫鬟鸳鸯。许多红学爱好者对贾母与鸳鸯这对主仆评价很高,甚至评其感情堪比亲生。但是身为从教人员,看问题要一分为二,从多角度剖析分析人物关系。在我看来用虚情假意来评判这对主仆关系最合适不过了。鸳鸯她属于勤劳勇敢,聪慧得体,模样又生得水葱儿似的,能搬得上台面的屈指可数的大丫鬟。因此深得贾母的喜爱,甚至于到离不开她的境界。要说忠仆鸳鸯堪称万人之首,她对待贾母那是尽职尽责,忠心不二。但是贾母虽也待鸳鸯与别人不同,却仍然有着诸多无情冷酷的表现。自古以来都有前人经历着看似有情实则无情的故事,在这富丽堂皇无处不充满铜臭的贾府之内又怎会没有。因贾母喜欢鸳鸯这个女孩子,所以就一直把她留在身边使唤,竟从未为她考虑过的她归宿的问题,这难道不是一种贾母自私的铁证吗?在封建的当时女孩岁数过大却还未许配人家是一种无形的讽刺宣告,但从贾母的一贯表现来看她并不在意这些。一直到她儿子来逼婚,她也不过是玩笑了几句,并未深究,这难道不是一种冷酷的表现吗?再到贾母临终前,她如若真的喜爱关心鸳鸯,把她当作一个人来看待,留下几句嘱托给后人,稍事安排一下鸳鸯的归宿,鸳鸯恐怕也不必落得早早香消玉殒的悲剧下场,这才是真正的冷漠无情。贾母的过度宠信使鸳鸯成了众矢之的的活靶子,也同时绝了鸳鸯的后路,给了她这样一个惨淡的结局。鸳鸯的结局虽不能说是贾母一手策划,但却与她脱不了干系,可想而知贾母这样一个老谋深算的老人如若真心待鸳鸯难道会考虑不到这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一切的缘由都在于贾母从未真心喜爱过鸳鸯,那些过度的宠信不过是虚情假意,从头至尾贾母还是仅仅把鸳鸯当作一个与其他奴才有些许不同之处的奴才,但是终究也就只是一个奴才而已,那些虚情假意并不值得在临终前还记着这种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的命运。一切终归是在那样的一个封建社会,奴才的命在封建贵族的眼里终究还是微不足道。

三、结论

通过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材中《林黛玉进贾府》中主仆人物关系的类型、成因以及对后世影响的浅析可知,课文中显露出来的典型的主仆人物关系类型可分为奴性十足型、惺惺相惜型、虚情假意型三大类型。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卷)[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北京大学中文系语文教育研究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3(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

[4]邵春晓.论《红楼梦》中老年女仆世界[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文学院,2001.

作者简介:孙丽莉,女,1993年生,辽宁省朝阳人,渤海大学学科教学(语文)硕士,从事语文教育研究。

(编辑: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