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语文素质教育的创新模式研究

2017-12-29 00:00:00刘茜
课外语文·上 2017年7期

【摘要】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初中语文教育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语文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当今素质教育要求語文教学避免应试教育的误区,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变换教学方法,展示语文魅力,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热情。本文对初中语文素质教育的创新模式做出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素质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语言积累、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和审美情趣的融合。语文素质教育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整个素质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初中语文老师如何能够将素质教育有效地贯穿于整堂课,是值得每位教师深思的

问题。

一、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教师在整堂课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同学们会随着老师的教学节奏学习知识。所以为了能够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该把握好这个主导地位。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成为学生的心理负担。”现实教学活动中,学生总是对语文缺乏兴趣,注意力不集中。可能的原因有:一味地背书或翻译文言文让学生觉得枯燥,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低导致学生没有学习热情。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体会学习的快乐。

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几个作文题目,供学生挑选,利用每节课的前几分钟到讲台上为同学们朗读自己的作文。或者是前一天上课学习的诗,文言文、文章都可以作为朗读和背诵的素材。这种小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找一篇想和大家分享的文章,在课前几分钟进行朗读。这样做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丰富知识,对提高语文素养也有一定的帮助。

二、注重创造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发质疑,拓展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主动质疑,给学生创造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思想不被教师和文章限制。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空白处,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空白,填补文章空白,诱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写父亲帮助我下悬崖这个情节时,文中用的是语言引导,教师可以问学生父亲还有其他方法救我下来吗?学生提出了很多方法,这时教师就可以问学生父亲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并在书中找根据,学生马上就在书中找到答案,并且更深入地理解了文章的内涵。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倾注情感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大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而学生们的思想单纯、心灵干净,在文学情感上的可塑性较大。教语文是要具有良好的品德和驾驭情感的能力,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的情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情感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切实将情感教育贯穿于教学中,陶冶学生情操、滋养心灵、健全人格。

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写道:“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在讲课时,教师可以把这段文字饱含情感地朗读出来,再讲解课文原意,给同学们时间让他们自己揣摩作者当时的情感,再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段落。

四、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具有开发创新思维,激发创新热情,培养学生发现美、判断美的作用,同时也是语文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当今社会非常重视人才的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有形和无形中把审美教育渗透到学生中去对提高素质教育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把语文教材中优美典范之作多加润色,教会同学们以美的眼光看待作品,带领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到角色中,师生一起展开探讨。让同学们在审美教育过程中学会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引领学生树立健康高尚的思想、情感、语言和行为,并始终保持干净、纯洁的心灵。在提高审美的过程中完善人格,实现素质教育。

五、优化切合实际的教学内容

语文教材中常有内容很长的文章,这时如果教师选择面面俱到地讲解,效果可能会事倍功半。不如选择“长文短教”的方法,抓住课文重点,教学效果会更好。而对于一些内涵丰富,意喻颇深的小文章,要采用“短文长教”的方法。比如刘禹锡的《陋室铭》,这是一篇语言、意境兼美的名作,作者托物言志,婉转表达了自己抱负、志向和情操。教学中可以运用联想和补白的方法来分析课文,品析语句。教师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句可以看出作者交往的朋友格调优雅,从而体现作者什么样的为人?作者在描写“陋室”时用了什么样的手法?作者这样描写“陋室”是不是真的觉得“陋室”很陋呢?但是,无论教师选择哪种教学方法,都要根据具体文章而定。

六、结语

改变教学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需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写作、听说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才是提高语文素质教育质量和效率的正确途径。除了丰富学生的知识,还要培养他们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新鲜事物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提升语文素养,并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海仙.关于初中语文的生活化阅读与写作[J].文学教育(下),2017(2).

[2]贺志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侧重点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7(8).

[3]胡晓亮.谈初中语文“长文短教”的切入与化解[J].学周刊,2017(10).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