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2017-12-29 00:00:00刘仁生
课外语文·上 2017年7期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文化兴趣,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是对学生本身知识的一个充实,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语文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而传统文化是语文的潜在教育内容,二者是相互衣服存在的。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底蕴浑厚,作为教师应让学生充分的认知和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而增强自我的民族责任感,端正自我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关键词】初中语文;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之一是:“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的载体,有责任也有义务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随着新课改的发展,初中语文教材也發生了一定的变化,吸收了不少传统文化内容。作为教师应有效的运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优势,有意识的导入传统文化,借以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地谈一下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一、陈述,传授传统文化

教材作为教师教学的工具,有着“典型性”的特点,从内容的选择上我们不难看出初中语文一直都较为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宣扬和传承,其中不乏传统文化意义上的文章内容,诸如文言文《爱莲说》《十则》《出师表》等,现代文《云南的歌会》《泥人张》《吆喝》等。其本身的内容带有一定的传统文化性质,展示的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理念、思想、艺术瑰宝、风俗传统等等。我们知道,阅读文本最直接的特点是陈述,陈述具体的事件内容或者感慨、感悟等,属于语言最直白的表达。对此,笔者在教学中,通过陈述手法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即:直接阅读文本,从中初步感知文化的韵味。

如以《云南的歌会》一课为例,文章主要表达的是云南昆明附近的民族风俗歌会传统。笔者在教学时,让学生阅读文本,从字面上认知传统的歌会风俗特点。学生通过文章的陈述很快能够认识到歌会上人们穿的民族服饰,想象对歌时人们的种种形态等等,较为直接的传授了民族服饰与民歌等传统文化内容,笔者稍微引导,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地域文化的多元性、丰富性等等,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认知范畴。

二、动态教学,感受传统文化

课堂教学过程本身是动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语文知识,而且还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自我的角度去分析、探究知识,从而提升自我的学习方法、语文技能和人文素养。我们知道,语文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它是以语言为载体表达的,而其中文化又是语言的精神内涵。很大程度上,学习语文最终是让学生感受到文本的潜在内涵,而这个过程需要学生绝对的参与。对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动态的教学手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借以推动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即: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动态展示文本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欲望、也可以对话形式强化学生参与,还可以巧用提问,引导学生参与探究等等。

如以《端午的鸭蛋》一课为例,这篇文章展示的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文化。笔者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播放端午节传统文化的视频讲解(大师讲的传统文化内容中的端午节习俗,配上各个地方过端午节的画面: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以多媒体技术还原文章中的文字表达,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趁势抛出问题:仔细观看视频,想一想自己家乡是怎么过端午节的?你还知道哪些端午节的习俗?整体形成一种动态教学,让学生感受学习语文不仅仅能够学到知识,而且还能够了解多样化的传统文化,尤其,很多习惯我们一直在继承和发扬,从实际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生本教学,感悟传统文化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尤其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更应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改下倡导初中语文教学目标要体现三个维度,即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从某个角度来说是对语文教学的一个升华,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内涵。而这个过程需要将传统文化精神与之相融合。对此,笔者在教学中采取生本教学,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透过阅读文本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感悟传统文化,从而升华自我的文化精神,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提升自我学习的责任感。

如在学习《泥人张》一课时,文章表达的是民间艺人的故事。笔者鉴于学生对民间手工艺品的认知程度,采取多个手段来充实学生的视觉、感觉,即:运用多媒体播放手工艺品、展示泥人张的作品,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阅读文本内容,说说自己的感受等等。学生通过观看、阅读情感很快得以上升,感受到民间工艺的制作的精致、民间艺术的高超,甚至有的学生打叹“高手在民间”等等。教师引导,让学生作为主体自主感悟传统文化,从而才能够从根本实现传统文化的教育目的。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浑厚,在今天的时代,传统文化仍然有着其独特价值和意义,感染着人们,感染着中国甚至感染着世界。语文作为渗透和传扬传统文化的最佳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和渗透,从根本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同时达到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德洪.话说人文阅读:初中语文课外视听读物阅读指导探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权丽.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中的渗透研究[J].学周刊B版,2017(8).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