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是小学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力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教学中一定要认清阅读能力的结构,明确阅读目的,培养阅读兴趣,学习阅读技巧,养成坚持阅读的习惯,从而有效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能力;技巧;坚持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的文章充满童趣和时代感,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同时渗透了科学方面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但随着年级的增高,班级里容易出现语文阅读技能的悬殊,课堂上不愿发言,甚至连一句连贯通顺的句子都说不上来,对学习感到索然无味,从而失去阅读的兴趣。
作为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文化,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豐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引导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力,为学生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阅读中明确目的,提高能力
目的明确是学生阅读的前进方向,带着明确的阅读目的,让学生主动自读,培养他们阅读能力。理解课文的一种实践形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训练方式是“自读”,通过“自读”课可以培养学生认读能力、质疑能力、鉴赏能力。人教版中年级的实验教材,每组都有一至两篇略读课文,这样编排旨在加强学生自读训练,是为了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略读课文中。通过学生反复的自读实践,培养学生整体性阅读能力。我们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指导方向。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发展他们的自读能力,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活动,在促使学生明确阅读目的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只有兴趣提高了,阅读目的明确了,学生才能以饱满的精力投入到阅读的内容中去,才能提高阅读效率。
二、阅读中展开对话,提升技巧
“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其实质就是阅读教学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那么,如何让阅读教学走向“对话”,如何让学生通过“对话”体会文章,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呢?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对话的基础,对话过程本质是不同主体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声音共同参与的精神历程,是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意识,只有建立了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那亲切的微笑,信任的目光,激励的话语都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对语言的追求与仿效。也只有在轻松愉快、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学生才会自然地乐读乐说。
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应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对话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对话的热情和欲望。如《丰碑》一文,虽然悲壮感人,但与学生实际较远,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只是程序化的英雄故事。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自由朗读,才能够缩短时空距离,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从而激起学生体验、对话的欲望。我们可以让学生演一演军需处长,使人物的姿态、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让学生对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留下深刻的印象。又如《太阳》一课,教师讲了某人的亲身经历:小时候从报纸上得知苏联宇航员登上了月球,于是,立志长大了要登上太阳。这时,学生哄堂大笑,教师趁机问学生为什么笑,再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与文本对话,深入地了解太阳的特点。
三、阅读中积极评价,激励坚持阅读
表扬和鼓励是最好的良药。建立完善的阅读能力评价机制能很好地激励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让学生的阅读活动处于积极快乐的状态,同时也会收到好的效果。
(一)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
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定期开展“古诗朗诵会”“讲故事比赛”
“童话表演会”“课本剧比赛”“格言接力赛”等等,以及通过黑板报、宣传栏等课外阅读扩展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
(二)家校配合激励学生坚持读书
教师和家长应互相配合,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不断增强课外阅读积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总之,在提高阅读能力时我们要处处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加努力,坚持广泛的阅读,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阅读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参考文献
王森.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J].大道教育学院学报,2011(4).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