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待花开——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2017-12-29 00:00:00曹宁
课外语文·上 2017年7期

【摘要】阅读已成为当前学生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但能够提升小学生的内在素养,而且还能够增加小学生的外在情趣。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亲历阅读过程并有所收获和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关键词】掌握技能;阅读交流;诵读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现代阅读理论告诉我们,作品的意义是读者阅读的结果,是读者在与文本的碰撞、交流和对话中产生的。阅读教学实质表现为学生一种内在的沟通,通过书面表达的方式,这种方式包括三种角色,分别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和文本起到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理解各个细节。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亲历阅读过程并有所收获和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培养学生会读书,掌握基本的读书技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閱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广泛的阅读能够增加学生的视野,使之能够体会到作者内在的本质,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可以体会到阅读的愉悦感。在当代新型模式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了当前的阅读培养,增加了小学生对知识的积累量。教师在学生读书的同时,不仅要帮助学生巩固已学到的读书方法,还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或爱好,采取多种形式,自由阅读,但无论采取哪种阅读方式,都要注意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同时指导学生边读边想,在阅读时或批注,或圈画,或摘抄语句,或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等,真正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说明,阅读根据不同人群角色的不同,所体现出的行为也不同,代表着一种个性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阅读选择,有些学生喜欢言情的文章,有些学生喜欢悲壮的文章,每种文章所体现的心态感受不一,所以给学生带来的个人领悟也不同。但在阅读过程中,首先保证学生能够自我探究,探究文章中各种精髓,发现其绝妙之处,这样学生不但体会了其中的乐趣,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对该类文章的阅读兴趣。假设在教学中,教师没有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采用同一文章进行阅读理解,这种形式的教学不但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而且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也减缓了推进速度。主要是不同类型的学生对待文章内容形式不一致,教师在课堂中进行讲解,学生可能会早已将心思用在别的阅读文章中,这样既浪费了老师的时间,而且还增加了其他学生对文章阅读理解学习的负重。

三、提供多种交流体验的平台

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产生与别人交流的响应环节,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加良好的氛围环境,该环节的响应所体现的是学生阅读后的有感而发,学生以深入文章其中,所以通过与别人交流的方式,衬托出学生对该阅读文章的理解。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尽量做到有读、有议、有答、有争辩。教师应鼓励学生与多个不同角色进行交流沟通,其中包括:同学、父母、亲戚、朋友以及过路人,交流过程中能够达成一致性,学生可以体会到其中的愉悦感;交流达不成一致的,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思考其中的真理所在。学生在这种体验平台中,可以对不同的观点进行判定,这种判定的依据标准是与不同人群的交流表达,没有产生共同响应,最终以相互碰撞的形式,表达内心的情感。由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产生理解性的错误。这种因素的产生不是由学生客观因素造成,所以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对学生多一些耐心与宽容,这样与学生交流中,不会产生外在的困扰,所以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同时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习惯于倾听各种各样的观念,最终实现对课文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真心喜欢阅读,热爱阅读,从阅读中获得乐趣,得到发展。

四、加强诵读训练

语言是生活的记载,生活是语感的基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不断对学生加强诵读训练,针对同一篇文章,每次的阅读都有专属的心得体会。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多次磨合,才能有更新的体会。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概率与作者产生共鸣,更加深入地走进作者心中。假设学生阅读一次便对文章做出评判,这样便会存有较大的风险漏洞,不能够深入了解作者内心感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证明了这一点。只要学生进入课文所描写的境界,读起来自然能够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这种诵读于口,领悟于心,应用于手,既巩固已学的知识,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又在不知不觉中,使文章中优美的语言、清晰的脉络、写作技巧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到用时,便能得心应手了。

当然,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一些非智力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对一堂课的成败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吃透教材外,还应做到语言美、教态美。只有这样,才能上好一堂阅读课,上一堂好课。总之,书是读懂的,不是讲懂的,更不是问懂的。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翁,真正达到:为学生的发展着想。让我们在不语的时光中,潜心教育,静待花开!

参考文献

[1]马艳.个性化阅读是提高阅读水平的必由之路[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24).

[2]黄荣荣.关于个性化阅读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3(67).

[3]普静.谈谈学生的个性化阅读[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9(7).

[4]吕淑真.让学生的个性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展现[J].广西教育,2005(6).

作者简介:曹宁,女,1980年生,辽宁省葫芦岛市人,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及科学教学。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