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外阅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017-12-29 00:00:00纪昌云
课外语文·上 2017年7期

【摘要】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可见,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新课标要求小学阶段的阅读总量要达到145万字,如此之大的阅读量光靠课内阅读是达不到的。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不光要重视课内阅读,也要重视课外阅读。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教授学生阅读方法,将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既能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课内阅读;课外阅读;阅读方法;阅读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课内重阅读方法教学

语文教学既要重视基本知识的教学,又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既要重视语文课堂教学,又要重视语文教学的外延;既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道理,又要教会学生更加广泛地去涉猎课外知识,使之真正地学有所得。叶圣陶先生说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好的学习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加强课内阅读方法的指导,可以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指导阅读方法,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要注重朗读与默读相结合。从学生步入小学开始,就要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通过多种形式声情并茂地朗读,在体验文章语言美的同时体验文章蕴含的情感。学生进入中年级后,要逐渐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通过默读来提高阅读的速度。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使我感受到,尽早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对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精度与略读相结合。在学生具备一定的默读能力后逐渐培养快速浏览的能力。通过浏览,很快地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即略读。再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后,选择重点段落仔细研读:如写景的文章,就要抓住写景的细节描写,身临其境地体会其意境、体验语言艺术的美,从而吸收内化;在读描写人物的文章时,要重点研读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及所处的环境描写;在阅读写事的文章时,要弄清事件的起因、经过、高潮情节、分析人物的关系;在阅读说明文的时候,发挥想象,形成空间思维,以想象、对比、联想等方式帮助理解。这样详略结合,既弄懂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抓住了文章的重点,感受到了语言艺术的美;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提高了阅读的速度。

第三,阅读与思考相结合。阅读不是“形而上学”式的读书,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阅读要带着问题,边读边想。如此,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质疑问难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这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学习习惯。

第四,阅读与动手、动口相结合。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内教学要培养学生动笔画一画、摘一摘、讲一讲、写一写。课外阅读也如此,读到文章精彩之处可以用笔画下来,或者摘抄下来,很多学生有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阅读的故事讲给伙伴听,讲给父母听,在获得自信的同时,也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对不懂的地方可以想办法请教别人,查资料等方式解决,而不是置之不理,一带而过;阅读中要动笔结合,如写批注、点评、感受及读后感等,时间长了,学生就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许多伟人都具有这种习惯,读一本书后,圈圈点点随处可见。

第五,阅读与想象相结合。想象与文本相结合会让学生与文本融合在一起,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丰富学生的阅读,为学生的阅读插上智慧的翅膀。

二、以课内为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一)课前预习,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动手能力的加强,在学习新课之前除了解决字词等拦路虎以外,可以布置与课文有关的阅读任务,如作者、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资料。在课内交流时,同学们不仅有话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表现力和自信心。

(二)课内推荐阅读

一篇课文所含的信息量比较有限,如果结合课文穿插一些阅读片段,再以点带面地推荐阅读,使学生获得课外阅读的体验,阅读兴趣被调动了,必将积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

(三)设置疑问、课后延伸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仅仅是阅读的一部分,更多的阅读要靠学生课外去实现。阅读教学并不是布置硬性的课外阅读,而是要让同学们通过课内所学急切地想要更多地去了解课外知识,使之成为学生的内需。所以下课绝不是阅读的结束,好的引导方法,恰恰是新一轮阅读的开始。

三、课外收集,课内展示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新知的不竭动力。我们提倡课前预习、收集资料,课内以点带面地推荐阅读、课后延伸式阅读等,不管是哪种阅读方式,我们都要给学生展示阅读的平台,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分享自己阅读的喜悦,以此激发他们课外的阅读兴趣,从而持之以恒地乐此不疲地阅读下去。

展示阅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对于小学生来说,可以是讲一个故事、一段笑话、一个喜欢的阅读摘抄,写一篇读后感、办一份手抄报,为文章配上一幅画等众多形式。阅读展示既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也燃起了更多同学主动课外阅读的激情。展示的形式越是丰富多彩,就越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生有了课外阅读兴趣,自然就有了主动阅读的兴趣,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信息,得到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相信由此必将起到以点带面的带动作用,吸引更多的同学主动阅读。

四、结语

以上所述仅是我们课题组在教学实践中及课题研究中的些许感悟,更多的閱读方法还有待大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不断总结。正所谓开卷有益,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就要求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只要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和渗透,再把这些阅读方法运用于课外独立阅读上,相信他们定能“读得更快,读得更多,读得更深,读得更透”。

参考文献

[1]郑杰.给教师的建议[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3]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6.

(编辑: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