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者”的“世界”更精彩

2017-12-29 00:00:00袁芳颖
课外语文·上 2017年7期

【摘要】小说阅读的教学侧重于三要素的解读,而人物形象的赏析是重中之重。有时,作者为了表现主角的形象,会用许多配角来烘托,有时候还会用一些“旁观者”的视角来观察整个事件的发生,从而来表现人物的经历和性格特征。本文采用以“旁观者”的角度切入来探寻小说阅读教学的新视角。

【关键词】小说阅读教学;旁观者;个性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为了更好地探索小说阅读的教学方法,实践以旁观者角度切入,下面以《芦花荡》《孔乙己》的课为例,探究此方法的运用。

教學片段一

在教学《芦花荡》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旁观者”的视角切入小说的高潮部分。在进入整体感知之后,我便向学生提出问题:假如你就是整个事件的目击者,你躲在芦叶下看到了什么?学生齐声朗读55—62自然段,用“我躲在苇丛里,看到______,这真是一个_____的老头子”这样的句式说话。学生兴致勃勃,纷纷举手发言。

生1:我看到一轮红日当空,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 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悠闲自得地吃着莲蓬,丝毫不怕日本鬼子,这真是一个勇敢的老头子。生2:我看到老头子撑船有一篙没一篙的,可是船却一会儿往前冲,一会儿溜溜转了一个圆圈,这真是一个撑船技术高超又临危不乱的老头子啊。生3:我看到老头子把一大捆新鲜的莲蓬放在船头,故意让鬼子看见,又欲擒故纵地回避,外表张皇失措,心里却暗暗得意,这真是一个机智狡猾的老头 子……

把学生放在事件“旁观者”的视角,学生的兴奋度马上提升起来了,在情境的创设中,通过转换人称,学生初步走近“主角”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片段二

学生在观察和理解了课文之后,我再引导学生去观察文章中除了“我”在旁观,还有俩女孩。他们虽并不是文章的主角,但女孩的出现对文章至关重要,是整个事件的推动者。这俩人物出现的作用是什么?文章的句子:

1.老头子很喜欢这两个孩子:大的叫大菱,小的叫二菱;2.老头子说:“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3.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

可见老头子也有温柔的一面,同时,也由于这俩女孩的负伤,才有了后面老头子报仇的情节。可以说,女孩的出现乃是为了更好地映衬老头子的形象。接着,我让学生站在女孩子的角度上,表达自己心里想说的话:

生1:如果我是大菱,我就不喜欢他。如果不是他太过自尊自信,我就不会受伤了。生2:如果我是二菱,我觉得老头勇敢极了!老头子没有一把枪,但他运用自己的机智和勇敢就把日本鬼子玩得团团转,看着让人忍俊不禁,觉得他真像个老顽童。生3:如果我是二菱,我会喜欢老头子。因为当我趴在船边玩水时,老头子总会让我痛痛快快地玩儿,他真的很喜欢我们……

用“女孩子”这个“旁观者”的角度,学生喜欢去表达自己的看法,愿去体会文本背后的情感,迫不及待地同文本对话,同文本中的人物对话。同时也理解了整个文本的人物设置的一种技巧,对小说的人物和情节设置都用来一定程度的把握。可见,“旁观者”并不是“旁观”,女孩子不“旁观”,我更不“旁观”!

教学片段三

说到“旁观者”,最为典型的一篇小说,便是《孔乙己》了,于是我想能否在九年级的这篇课文也采用这样的方式来切入文本呢?如果没有“旁观者”又会是怎么样的一番景象?对于这些思考,于是我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孔乙己》中旁观者有“我”“店掌柜”“吃酒的人”,针对这几个角色,我布置学生思考几个问题:1.文章没有“我”这个“小伙计”作为旁观者的视角来写可以吗?和从“我”的视角来写区别在哪里?(要求学生把有关于“我”的语句全部去掉,并补充语句使文章通顺)2.文章没有“掌柜”这个角色可以吗?作者为什么要安排掌柜这个角色?请同学们去掉“掌柜”部分,并改写文章。3.文章没有这些“观众”可以吗?作者为什么要安排这么多观众?请同学们去掉“掌柜”部分,并改写。学生回答如下:

问题一

生1:文章小伙计去掉之后,变成了作者“鲁迅”在叙述孔乙己的事件,就带上了作者个人主观的色彩。而小伙计在里面好像就像一个孩子看待世界一样,很客观,很真实,更加显出这个社会的冷漠。生2:小伙计没有了,文章很多的情节也就没有了,一些有意思的情节也随之没有了,比如“茴香豆事件”,“我”与孔乙己之间的对话也没有了。就刻画不出孔乙己那种“可怜”和“迂腐”。生3:小伙计在孔乙己的世界里其实也是参与其取笑和歧视的一员,如果把小伙计这个角色去掉了,作者对社会控诉的力度就变得弱了。

问题二

生1:我也是把掌柜的角色换成了观众,这样改写之后发现“店内外快活的空气”好像少了很多。而且孔乙己显不出那么可怜了。因为少了一个天天催钱的人;少了一个在他被打断腿之后取笑的人;少了一个引起话题的人。生2:我觉得掌柜这个角色在文章中还是有很大的作用的。他对孔乙己的命运是一个“旁观者”,但是实质上不是真的“旁观者”,实际上他所说的话语、他所有的态度和行为是在对孔乙己进行精神的伤害……

可以说,无论是“小伙计”这个旁观者还是“掌柜”和“观众”,这些角色都是必不可少的。他们的出现不仅表现孔乙己“可怜”“可恨”“可悲”的形象,更加大对“人情淡薄”“世态炎凉”的人性和社会的控诉。可见,旁观者并不是真正的“旁观”,他们乃是社会以及文化的塑造者、被害者和控诉者!

小说当中除却主角外,往往存在很多的“旁观者”,为什么不以其中一人的视角来作为小说的切入点来创设情境,让学生“穿越”到小说的人物身上?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进入本文呢?那就是“我”的介入,运用第一人称去将本文重新“改写”。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基础,以语言文字为落脚点,架起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情感流动的桥梁。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