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练写,提升学生表达能力

2017-12-29 00:00:00孙钻霞
课外语文·上 2017年7期

【摘要】表达能力作为学生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需要从小就进行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读写结合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文中主要就如何通过读中练写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进行探讨,以期可以更好地促进小学生的成长。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训练;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直以来,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存在只偏重于引导学生如何读懂一篇文章的现象,其实读完(就是读懂)一篇文章,阅读教学只完成一半。语文课程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核心目标。课堂上利用文本特有的文化资源,让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以练笔的方式写下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等,这才算是真正完成了阅读教学的一个完整过程,核心目标才得以实现。

一、模仿文本的语言,学会表达

每一篇文章都蕴含了怎样写的范例,作者的遣词造句、构段谋篇的方法,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都是学生模仿和待以迁移的对象。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满足于文本内容的理解,还要对文本的语言范式进行认真研究,引导学生学习,模仿文本的语言范式写一写,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第八册《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一文中有一个描写伽制略思考的句群“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我抓住“如果…… 就……,但是,如果……就……”这个句式让学生进行模仿写一写。在学习伽利略公开做实验这部分课文时,我设计了两个小练笔:1.站在斜塔前的观众面对伽利略将要进行的实验,他们是怎样想的呢?出示填空:现场的观众都在想,如果( ),就( ),但是,如果( ),就( )。2.让学生想象站在斜塔上的伽利略的思绪活动,设计了一个小练笔,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他想如果( ),就( ),但是,如果( ),就( )。这样写,既强化了学生认识伽利略追求真理、谨慎实验的科学精神,又运用了本课的语言特点训练了学生表达,一举两得。

二、展开想象,把文本写厚

文学作品中往往留有许多空白,给予了读者丰富的想象自由。教师如果能在备课时挖掘到文本中的空白点,设计相应的练笔,在教学中寻找适当的时机,让学生驰骋想象,填补文本中的空白,从而使人物的形象、情节丰富起来,学生落笔自然能得心应手。

又如教《中彩那天》一课,文中写到父亲中彩后,“只是他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我抓住了这句话,引导学生思考父亲中彩收获了奔驰汽车,现在开着回家了,正常的反应该是什么,你会用哪些词语形容中彩的喜悦,为什么父亲却是神情严肃,他此时在想什么呢。请联系上下文,写一写此时父亲内心激烈的思想斗争。

三、在学生情感升华处写,积淀情感

文本的情一旦与学生的情交融在一起时,便会产生巨大的情感磁场。只要老师在课堂上善于把握文章的动情点,以拨动学生的情感琴弦,学生的表达欲望就会被激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到高峰时,笔下一定生花。

我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课时,在了解小女孩不幸遭遇这个教学环节中是这样处理的:让学生自学课文1—4自然段,你体会到这是个怎样的小女孩?找出相关的语句画下来,作批注,并能读出这样的感受。学生经过了自读交流,汇报后总结得出这是个被寒冷、饥饿、无助、害怕、孤独、贫穷包围的可怜的小女孩,并由学生自主完成板书。

接着我又设计了师生合作配乐读体现小女孩不幸的句子,在音乐的伴奏下、老师的导语启发下,学生读得动情、读得入境,情感得到了再一次的升华。抓准这个契机,我设计了两个写的练习:

1.可怜的小女孩孤零零地坐在高大的墙角边,此时此刻,她会想( )。

2.假如当时你就在大街上,看到这个被寒冷、饥饿、无助、孤独,贫穷、害怕所包围的小女孩,你会怎样做、怎样说?让学生展开想象,选择其一写一写,也可写两个。由于有前面的铺垫,学生在练笔中展现出对课文的深刻理解,对主人公的深深的同情,令人欣慰。

四、结课写,提升文本价值

读懂了一篇文学作品,所思所感所悟一定很多,此时让学生动笔写自己的感受,笔下倾泻的都是他们用心与文本、作者对话的真实感受,这种写能提升文本价值和学习对象的情感。

取材文本写诗一首。在教学《凡卡》一课将要结束时,我出示了一首未完成的小诗,让学生继续写完它。

取材文本寫对话。如教学《桃花心木》一课后,我设计了两个对话练习供学生选择写一写:

1.你是那棵成长起来的大树,你会对种树人说些什么话?种树人会怎样回答?

2.你是那棵枯萎了的村,你会埋怨种树人吗?你会对种树人说些什么?种树人会怎样回答?

还可以写自己的一点感受,获得的一点启示、体会,为文中的主人公写点评价,也可以写一整篇的读后感,让学生倾诉学后的感受,以提升学生的情感,获得人生的一点感悟。

将阅读与写结合起来,从而极大提高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这种练笔与学文紧密结合,使学生用心去与文本、作者对话,表达学生的真情实感,有效实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