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之问

2017-12-29 00:00:00陈诗荣
课外语文·上 2017年7期

【摘要】“问题教学法”是以学生提出问题为前提的,但是学生敢不敢提出问题?能不能提出问题?会提出怎样的问题?问题是否有价值?教师该怎么选择这些问题来教学呢?对此我有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学生提问;选择重点;课堂解决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引导学生懂得,不提问不代表没有问题,而是你没有去思考,是你习惯了人云亦云、老师讲课你记笔记的方式。多思考,才会有自己,才会有个性,才不会盲从。

二、教给学生质疑的方向

质疑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往往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一些抠字眼、钻牛角尖之类的问题不是教师所期待的。这关键在于教师要先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把握质疑的方向。比如对不同体裁的文章可以确定不同的设疑出发点:对散文着重分析立意和灵活的表现手法;对说明文着重在说明顺序及方法的掌握上下功夫;对议论文则紧扣观点与材料的统一及论证方法进行教学;对小说则通过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来把握作品主题等。比如把握文章的内容、写法、情感、主旨;比如你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批判性地解读及文章的现实意义;比如文言文教学中的文言知识的积累、文章内容的理解、文章观点的评价,即文言、文章、文化。

三、选择重点问题在课堂解决

学生抛出的所有问题不可能都当堂解决,有些问题可以留给学生自己自学、上网查询解决,有些问题留给学生相互讨论解决。选择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有关的问题,并且让学生懂得学以致用,理解作品的价值及在今天的意义和作用。这是我教学中要探求的重点和关注的方向。当然,问题大都来自于学生,但是老师也不妨抛出一些问题和学生探讨,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下面我以自己几节课的教学为例,来谈谈课堂教学问题的选择。

(一)《想北平》这篇散文的教学,我从学生的问题中选择了以下几个问题

情感:“想”。问题1:解题,文章的题目是“想北平”,作者为什么不用“写”而用了“想”?问题2:追问,老舍爱北平的情感是怎样的状态呢?

内容:北平怎样。问题3:研习4—7节。思考:1.作者笔下的北平有什么特色?

手法:怎么写北平。问题4:作者是如何写出这些特点的呢?分别范读、齐读、指读4—7段。问题5:老舍的语言纯净亲切,京味儿十足,生动鲜明,通俗易懂。请学生举例。问题6:作者为什么要选择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来写北平呢?这样写是不是显得小气了一点儿?

主旨。问题7:重点语句的理解。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二)《江南的冬景》这篇散文,我从众多的问题中筛选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1.第1—4自然段,学生思考、讨论、探究

问题1:作者本来要写“江南的冬景”,为什么先写“北国的冬天”?问题2:作者在写北国的冬天时,选取了哪些细节?这些细节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倾向?问题3:作者在写江南的冬景时,选取了哪些细节?这些细节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倾向?问题4:作者为什么对江南的冬日印象特别深刻?问题5:作者所说的“江 南”的地理概念是什么?问题6:作者在细说江南的冬景之前,为什么要提到闽粤的冬天?

2.朗读第5、6自然段,体会作者运用细节描写的表现力

问题1:作者选取了哪些细节?为什么选取这些细节?问题2:作者所描写的这些细节与下面所写的“散步”有什么关系?“景”与“人”是如何衔接的?问题3:如果说文章的第1—6自然段描写了两幅图画—曝背谈天图、午后冬郊图,那么文章的第7—9自然段分别描绘了哪几幅画面?给这几幅画面取个名字。问题4:分析第7—9自然段的几幅画面,作者的描写角度有什么不同?表现手法有什么不同?

基于这两篇都是散文,以上问题主要围绕手法(细节描写、比较)、内容(江南的冬景特点)、语言、情感等角度来把握文本、解读文本。散文阅读的特点,决定了要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形散而神不散、结构的精巧严谨、艺术技巧的多样丰富、主旨意蕴的深刻深广。

(三)《论语选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我围绕以下问题带学生进入传统经典文化典籍的阅读

1.走近《论语》

“论语”是什么意思?读音是什么?《论语》是记录谁的言行?《论语》的编辑者是谁?《论语》与哪些文化经典著作合称为“四书”?《论语》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深远影响及今天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學习《论语》的要求是什么(或怎样学习论语)?

2.学习第一课《为政以德》

学习2.1章、2.3章。什么是“为政以德”?如此治理国家,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与“德治”相对的概念是什么?(法治,以严峻的刑法治国)两种做法各有什么结果?你怎样看待今天的中国依法治国的理念?

13.6章:孔子主张“德政”,那么他希望统治者怎样做呢?

12.19章:季康子与孔子之间的对话,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政治主张?孔子希望统治者怎么做?

学习1.5章。思考:这一章孔子对治理“千乘之国”者提出了怎样的治国措施(或为政者的基本要求)?

这是《论语选读》教学的第一课时,基本解决这四个问题:学习《论语》的什么,怎样学习,孔子的德政思想,统治者应该怎样做。

学生敢于问、学会问、善于问、勤于问,老师用问引导学生思索,学与问的结合,才能解疑进而化为学生的内需,转为学生的内力。

参考文献

[1]陆晓莉.选好问点把握时机等待顿悟—谈高中政治教学的问题教学法[J].求知导刊,2015(23).

[2]陈营.说“问”—关于数学教学之“问题教学法”[J].海峡科学,2015(10).

[3]罗金伟,雷晓蓉.以“问”入手,授之以“渔”—问题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思考与实践[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5).

[4]李雪梅.学从问中来—新课程背景下阅读教学“问题教学法”初探[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8(9).

(编辑:张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