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人类基于长期形成的共同认知和相似的文化心理,启动模仿、替代、转移和建构等思维,实现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将隐喻作为认知方式贯穿于语文教学中,既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又能传承文化,切实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
【关键词】语文;隐喻;认知方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一、感受耐人寻味的日常用语,体会隐喻认知的普遍性
隐喻认知下的日常用语是耐人寻味的,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含蓄的日常用语,体会隐喻认知的魅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真是傻得可爱!
(2)简直聪明绝顶!
“傻”和“可爱”放在特定语境中,透出讽刺的味道;“聪明绝顶”形容犯糊涂的人,则表达挖苦。这种矛盾的用语方式,正是在隐喻认知下,反语的魅力得以展现。
(1)给老子等着。
(2)咱走着瞧。
简洁的表达却传递出某种深深的恶意,因为在隐喻认知下,人们根据说话人的语气和语境,判断出说话者是否不怀好意。
(1)破鞋啊破鞋,不知羞耻!
(2)老母狗啊老母狗,为啥老不死!
“破鞋”“老母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贬损某类女性的含义,这种约定俗成的隐喻认知,让我们能轻易地体会到指桑骂槐的用意。
二、体悟含蓄隽永的文化意蕴,探讨隐喻认知的系统性
隐喻不是零散地被个性化地创造出来的,而是人类的共同认知,具有系统性和普遍性。因此,要引导学生从字、词、句、篇中感受隐喻的魅力。
(一)文字隐喻—基于初步认知的长远发展
早在口耳相传的时代,隐喻认知就已存在。祭祀活动,图腾文化,结绳计数,贝充货币都有隐喻认知。文字的出现,促使其得到长远的发展。
象形字是对事物外观的模仿,依据字形表达意义。但在实践活动中,总有一些结构复杂或是抽象的事物是绘画不出来的,于是在模仿的基础上有了替换、组合等方式。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应运而生。汉字有限,事物无穷,假借、转注和多音多义字就出现了。
(二)词汇隐喻—既定认知下的灵活转移
(1)他老婆是母老虎。
(2)他遇到了职业发展的瓶颈。
首先,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隐喻对象的文化含义,而不是按照传统教学生硬地区分本体、喻体、比喻词。“母老虎”即雌老虎,传统文化中,“老虎”象征着凶恶残忍;“母”是区分动物性别的词,用来形容人,是对人的贬损;然后,引导学生将隐喻意义转移到被隐喻的对象“他的老婆”身上,通过理解母老虎的特性,理解“他老婆”的凶悍、刁蛮。同理,“瓶颈”是指瓶口与瓶身衔接的较狭小的地方,是“易生障碍的地方”,转移给“他的事业”,说明他的事业在发展中遇到了难以突破的障碍。
名词隐喻的运行机制是文化意义的转移,而动词隐喻却多了一些独特的心理活動机制。
(1)这个作业花了我三个小时。
(2)这个错误浪费了我们一个月的时间。
(3)我们投入了巨大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
我们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描述时间可以用“花,浪费,投入”等支配金钱的动词?学生能否找到只能用于支配时间而不能用于支配金钱的动词?我们的头脑中是不是存在着“时间就是金钱”的认知,于是才用谈论金钱的词去谈论时间?于是,“争论是战争”“人生是旅途”等也是类似的既定认知。
(三)句子的隐喻—文化背景下的整体观照
句子的隐喻要结合文化背景和语境加以分析,例如:
(1)扁担是条龙,一生吃不穷。
(2)苍天有眼。
(3)墙上挂竹帘—没门儿
扁担不仅在形状上像一条龙,而且象征着承担、勤劳、付出。中国文化中,龙有积极、神勇的语义特征。谚语结合“扁担”和“龙”的相似性,由结构隐喻辐射出更多关于龙与扁担之间的概念隐喻。
上天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能够帮平民百姓主持公道,奖赏善人善事,惩罚恶人恶事。将“苍天”人格化,体现了实体隐喻的映射关系。
“墙上挂竹帘—没门儿”中的“没门儿”是个多义词语,其字面意思是“没有门户”,但在实际应用中,该句用的是它的隐喻义—“没门路”。
(四)篇章的隐喻—同一认知下的多层建构
所有言近旨远、耐人寻味的文学作品都离不开隐喻。以《祝福》为例:
1.典型环境—现实社会的映射
祝福本是为人祈福的活动,祥林嫂却悲惨地死去了;雪本是纯洁的象征,但寒冬大雪使祥林嫂这样的下层劳动妇女生活得更加悲惨。祥林嫂在春天失去了丈夫,被迫改嫁;在春天失去了儿子;最后,死在了春天。《祝福》中四处环境描写或渲染了悲凉沉寂的气氛,或烘托“我”的心情,或暗示祥林嫂的命运、情节的发展。读者有“以乐景衬哀情”“典型环境观照社会现实”的认知,所以能理解环境描写的深意。
2.典型人物的命运—社会群像的缩影
“言为心声,相由心生”是我们的认知。所以,我们认为祥林嫂的言行和神态都是内心世界的外化,外貌的变化暗示了祥林嫂的命运。作者将社会中“这类祥林嫂”投射到“这位祥林嫂”身上。同理,鲁四爷、柳妈、“我”也是社会中某类人物的缩影。
三、尝试言近旨远的写作构思,探索隐喻认知的建构性
首先,要学会推敲深刻隽永的语言,展现言近旨远的功底。引导学生掌握反语、讽刺等修辞手法;恰到好处地运用象征、影射等艺术表现手法;学习引用俗语、谚语含蓄地表达意图;反复推敲词语。其次,要为主旨多方着力。确定了写作意图后,结合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运用多种技巧为主旨着力。例如,以乐景写哀情;将典型人物放入典型环境;以典型人物的命运反映社会现实……
总之,只有理解了隐喻认知的运行机制,学生才能更容易地体会到文本中的深刻用意,在基于人类共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写作创新。
作者简介:姜正平,女,1992年生,四川资阳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6级研究生,学科教学(语文)专业。
(编辑: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