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职语文情境教学的探讨体会

2017-12-29 00:00:00蓝虹虹
课外语文·上 2017年7期

【摘要】中职语文情境教学指的是通过现场模拟典型场面的情景模式,把对语文知识的认知和情感活动相互融合,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文本的背景、环境以及相应的语境,等等。语文这一学科有很大的教学优势,老师在教学时可以充分发挥这一点,让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关键词】中职语文;情境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堂不同于其他科目的课堂,它具有强烈的艺术性,可以说是风格万千,如果教师把握得好,就会是一场愉悦的文化盛宴。前人有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求定法,但求得法。”因此,老师应该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有法,有程序,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做呢?笔者认为,课堂的教学要注意情境的合理导入,特别是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更应该开展情境教学,做到“教学有法”,从中找到正确的规律,遵循一定的法则。

一、认识中职语文课堂的情境教学

大多情况下,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人们通常会无意识地受到环境或者说是情境的影响。这是人们的常态,那么,把这种情境切换或者迁移到中职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就称为语文的情境教学。根据现代教学论可以知道,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人们用心理活动作为基础的一种情意的过程与认知的过程二者的统一。情境教学正如它的字面意思,是需要在具体特定的环境或者情境下展开教学的,它能够非常有效地解决教学内部关系,让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相互融合。我们国家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类似的话,他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这样看来,创设和教学内容相关或者相应的情境是有利于教学的进行的。

在知识的传授方面,教师一定要达到制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实际出发,需设计出与教学内容适应的氛围或者是场景,要把课本上极其单调的文字和知识,变成让学生轻松接受的有着丰富情感的场景,用具体的形象或者学生们熟知的情感帮助学生对文本认知,同时也要兼顾诱惑力,以便于学生有兴趣理解、领会和接受,从而降低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梯度和难度。

根据语文这一学科的特点来看,情境教学需要形象的展示。语文教科书根据不同角度加入了许许多多的形象因素,像天然健康的自然美、全力追求的社会美、与天媲美的艺术美、乐观积极的时代美,语文这一学科的特点对于情境教学有着巨大的优势。

从教学目标实现的方式上看,在情境教学里,由于情感与环境有着因果和依存的关系,学生的情感体验就很容易引起,能够让学生快速地懂得课本上要求掌握的教学内容,加快学生心理全面、和谐地发展。假如教师教得够透彻,那么学生就能更轻松地学习,这有利于中职语文情境教学的目标的实现。

二、语文情境教学的基本途径

(一)善于使用现代化工具教学,适当模拟生活情境

很多常用知识或者文章里介绍到的东西,书本里也许会常常出现,但是他们没有亲身经历、见到过,没能真实地感受到。现代化教学的工具,如多媒体恰好能够填补这个缺憾。例如在教《天山景物记》这一课时,可以广泛地利用现代多媒体,把作者所写的天山景物还原,进行再现。那些抽象的形容词,如雄伟壮丽、婀娜多姿、广阔富饶便变得不再抽象,野花绚烂和激流湍急的画面不再让老师感受到学生想象的天马行空,让他们能正确符合实际地想象。通过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学生一般都能实现文章中的图文和模拟画面的结合。在学习和感受作者文笔的时候,更加真切地欣赏到令人心旷神怡的场景。还有一篇课文讲的是威尼斯水上城市,我们国家许多北方的学生并没有见过,心里没有这个概念,那么,要让他们怎样想象这样的世界?没有道路,也没有车辆,这很抽象。但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威尼斯水上城市的图片,让学生通过欣赏图片感受这样一个场景,让他们能够准确地叙述它的地理方位、地形地貌和城市的格调,图片能够生动地为学生展示当地的民俗和文化,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进而对这个地方开始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在讲《老人与海》这一课时,老师可以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呈现电影版《老人与海》的一些剪辑片段,让学生通过观看剪辑视频,体会课文所描述的情境,感受文中老人的心理活动。这样的讲解方式很直接快捷,简单方便,为教学省了一大把时间,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综上,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适当地利用多媒体,对具有画面感的文章,比如游记散文和诗词等作品,导入图片和语音的教学,让学生更快进入课堂教学情境,更好地理解文本、感受文化。

(二)巧用音乐渲染氛圍,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音乐是最具有感染力的艺术产物,将合适的音乐带入课堂,有利于渲染课堂教学的情境,让教学事半功倍。老师在教授诗歌或散文这些文体的文本时,可以适当地插入音乐的欣赏。比如,在课堂导入的时候,可以选择古风的曲子,类似于《一剪梅》这种曲调的,因为作为开场,这种乐谱一般很平和、婉转、悠扬而又缠绵,能够让学生静下心来,心无旁骛。在教授苏轼的《赤壁怀古》这一课时,老师可以用《满江红》作为课堂导入的音乐,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基调,对背景有所认识。并且音乐和诗歌是分不开的,它们内在相同,诗歌重于内容、情感的表达,而音乐的旋律也是情感的抒发。要想对诗歌进行全面深刻的理解,就必须对整个文章的里里外外有所了解,比如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当下的时代背景,等等,将作者可能有的心情转移到自己的心里,这样才能真正地掌握诗歌要呈现出的那种美,才能感受到它的真谛。

(三)创造表演的情境,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感受到愉悦

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然而,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通常会局限在书本的范围之中,所以很多学生极其不愿意也没有办法把自己对学习的热情全部投入到对语文的学习中去,这导致他们一上课就会感到头疼或者是困倦。但是,如果老师能把课堂表演同学习结合起来,那么一定会激发出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准确地把握课文中人物的形象,让情节得到发展,帮助学生快速地理解文本的主旨。比如《雷雨》这一课,学生可以根据人物的语言和人物的性格进行课本剧的表演,充分发挥出学生自身的创造力,将语气和表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富有那个时代的特征。课本剧的表演能够很真实地模拟出作品中的情境,让文本里的人物栩栩如生、形象生动起来。在讲授《再别康桥》这首诗时,非常适合采用情境教学法。用具体的形象来表现出文学来源于生活,即便有些作品离我们的时代比较远了,学生不能够真正地理解,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还是可以借助生活的情境,去创设适当的情境进行教学。比如说让学生分别扮演自己喜欢或讨厌的角色,然后体会这个角色的魅力,在扮演的过程中,进一步去体会课文中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样既把课堂气氛活跃了,又达到了教师的教学目的,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

三、结语

赞可夫说:“教学的方法如果触及学生意志及情绪的领域,那么这种教学方法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对于中职语文的教学,它本身就具有丰富多样的性质,这样是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的。老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把学生的个人情感移植到这个情境当中,因文制宜,就能使情境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当中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马莉莉.谈中职语文的情境教学[J].职业技术,2012(7).

[2]王可.浅谈情境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4).

[3]同志天.关于职高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的探讨[J].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2(7).

(编辑: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