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解题策略——阅读

2017-12-29 00:00:00祁克萍
课外语文·上 2017年7期

【摘要】文学类文本阅读解题是必须建立在阅读基础之上的,最好是经历整体把握—浏览划分—认真审题、精读段落的过程。最忌讳粗略读、匆匆做,平时一定要养成没有读懂读透不轻易下笔解题的习惯。

【关键词】文学类文本;解题策略;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整体把握,圈画开头结尾的抒情议论性的语句,明确主旨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眼光,没有把握整体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分。如果理解能力不强,读完还不知所以,我们还可以回头看开头结尾的抒情议论的语句,那就是作者情感流露或主旨所在。

比如学群的《走向珠穆朗玛》的结尾段:

(1)这些年,我的灵魂一直蛰居在一具小小的肉体里,身体又裹在一件某个型号的服装里,衣服连着椅子桌子,连着好些东西。抖落了这一切之后,辽阔的青藏高原一下子把我拓展得很宽很宽,珠穆朗玛又把我举得这样高,这样高。

(2)这是一座真正的山,一座要用一生一世来走的山,一座一生一世也走不完的山,一座一旦走过便决定你一生的山。

解读(1):“抖落这一切”,便是抖落人身上太多的物质的追求,挣脱物质欲望的束缚;“辽阔的青藏高原一下子把我拓展得很宽很宽”,指青藏高原让人的胸襟变得开阔;“珠穆朗玛又把我举得这样高,这样高”,指珠穆朗玛的高唤起了我自我超拔的渴望。

解读(2):“真正的山”写出了珠穆朗玛的本色、静穆、高峻;“一座要用一生一世来走的山,一座一生一世也走不完的山”,既表达对山的赞美,也抒发了走珠穆朗玛的过程对于认识生命的意义;“一座一旦走过便决定你一生的山”,意思是:走完此山,便完全改变一个人的人生。

由此概括:人活着不仅需要物质,更需要净化自己的灵魂,而珠穆朗玛的高峻、静穆完全能让你的灵魂得到洗礼,精神得以提升,甚至改变一个人平庸的人生!

大多数散文都是有明显的抒情议论段落的,我们抓住這些便不难看清作者的内心。

二、理清思路,梳理文章结构,可以抓住主要段落的时间、地点或有明显引领思路的词句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决不乱走。”思路,就是作者思维发展的线索,在文章中体现为各部分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文章结构就是这种思路的具体展现。如果我们在阅读时理清了文章的层次,包括段落内部的层次,就有可能真正理解文章的主旨。而很多同学缺乏耐心,粗粗读完就急着答题,完全跟着自己的感觉走,结果没有答到点子上,费时费力不得分。

比如严阵的《绝唱》:

(1)因此我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到圆明园去,不是为别的去,就是为了在这个时候,到那里的荷花池去看荷花。

(2)诚然,荷花的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

(3)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 句……

(4)诚然,荷花的红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文文的,雅雅的……

(5)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行,……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以为了。

(6)既然绿叶不是最美,红花也不是最美,那么荷花到底在什么时候才是最美的呢?

(7)那是一个10多年前的十月,我独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无意之间,我却被蓦然呈出在我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

画线处非常显著地表达了作者的思路:去看荷花—荷叶美—荷花美—但都不是最美,残秋时的荷花才是最美。以荷叶荷花之美衬残荷之绝唱。如此,理清思路结构轻而易举,文章的主旨也凸显无遗。

三、解题要明确区域,精细阅读,品味含义

作者往往在文章的最后深发感慨,命题者也喜欢在含义隽永处设置考题,我们要解好题,必然要精读段落,才能准确感受作者的意旨。以任林举的《岳桦》为例。有一道含义题:

“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出自下段:

想当初,所有的桦都是长白森林里白衣白马的少年,峰顶谷底任由驰骋。后来,那场声势浩大的火山喷发,将所有的树逼下峰顶,就在向下奔逃的过程中,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前边已经是郁郁葱葱的一片,每一种树都沿着山坡占据了自己的有利地形,没有了空间,没有了去路;而后面,却是火山爆发后留下的遍地疮痍与废墟,以及高海拔的寒冷,但那里却有着绝地求生的巨大空间,尽管那里有风,有雪,有雷电,有滚烫的岩石和冰冷的水,最后,它们还是选择了调头向上。

要理解画线句的含义,必须精心品读该文段。“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联系前后文,“无形的脚”便是火山爆发这样不可预测的灾难,对于岳桦而言是不幸的命运。一场火山喷发,峰顶的桦树差点灭绝,而再活过来,前面已经被其他植被占领,而后面只有火山留下的废墟,于是只能改变存在的方式,反身向上,匍匐生长。生存的形式发生了变化,而且再也不是从前的样子。所以说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句子的含义:(1)不幸的命运常常在毫无准备中降临;(2)桦的生命轨迹与生存环境因灾难而发生了根本改变;(3)它们将面临新的抉择。

总之,文学类文本阅读解题是必须建立在阅读基础之上的,最好是经历整体把握—浏览划分—认真审题、精读段落的过程。最忌讳粗略读、匆匆做,平时一定要养成没有读懂读透不轻易下笔解题的习惯。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