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言对我们的生活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那么中小学生如何学好语文呢?笔者经过不断的分析和研究后,归纳出了三种学习语文的方法:一、培养兴趣:处处留心,养成习惯;二、注重积累:胸有诗书,自能成竹;三、学会自学:习课内法,延课外路。希望能够给?
【关键词】语文学习;培养兴趣;注重积累;学会自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是语文课程教学的灵魂,它是悠久的中国文化长河中积淀下来的精华,是对中国历史最好的传承方式。语文学科是陶冶教育的重要路径。语文知识像一个充满新奇与神秘的海洋,我们只有徜徉其中,才能够体会到它的奥妙所在。同时,一切学科都离不开语文的支撑,深厚的语文功底是我们步入社会的一项重要技能。然而在现实中,很多学生认为语文课程枯燥无味,教学模式化严重,这都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怎样才能让学生对语文这门课程充满兴趣,是学校和老师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在经过不断的研究和分析后,总结出了一套语文的学习方法,希望能给未来的语文教学带来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培养兴趣:处处留心,养成习惯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是教师采用固定的教学方法,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样的教学模式会严重扼杀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另外,应试教育将学习语文的目的最后单纯地演变成了对于高分的追求。与此同时,部分家长和学生觉得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汉语的学习,而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从小耳濡目染,并不需要进行专门的学习。这种思想很明显是陷入了误区,语文课程并不是一门容易的学科,其内容丰富多趣,并且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关联性,需要进行认真细致的学习才能够掌握其要领,轻视语文课程的学习往往会带来严重的恶果,不仅汉语能力难以提高,而且会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效果产生负面的影响。现在很多学校对于语文课程的教学,往往还停留在书本的知识上面,为了追求所谓的高分,对学生实行“填鸭式”的教学形式。这种教法会使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如果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就不会想花时间去学语文,语文能力的提升也就更加举步维艰。
要想学好一件事情,兴趣自然是第一位的,正所谓“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学校和老师工作的首要任务。走进语文的世界,你才会亲身体验到它的精彩之处,要把这种想法带给学生,慢慢培养他们的兴趣。一旦建立了兴趣,就会把学语文当成是一种习惯,就会处处留心做一个语文学习的有心人。
二、注重积累:胸有诗书,自能成竹
学好语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仔细思考,同时要把读和写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吕叔湘指出:“声音唯一不如形象的地方在于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所以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善于思考,随时进行写作的练习,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写,如果读了很多的书籍却写不出来,那就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读书的同时也要随时记录以便加深印象。通过读书来进行大量的写作素材积累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方法之一,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从而学好语文这门课程。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可以从中获取大量的知识,还可以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
阅读在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位置,在语文学习中要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不仅要多读,还要会读,在阅读的過程中要多进行积累,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从书籍中汲取有用的知识,进而提升自己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通过长期的积累,达到“腹有诗书”的境界。知识积累到一定量,在语文学习中就不会手足无措,此时的状态就是“胸有成竹”了。
三、学会自学:习课内法,延课外路
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充分表现出语文这门课程的独特性,体现出了语文学习需要很强的自学能力。人们常说的“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强调的就是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老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已经成了定式,只靠老师对书本知识的讲解很难得到提升,因此自主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要自行理解、领悟,才能实现“自会读书,自能作文”。所以,我们要有意识、有方向、有目标地培养自学能力,做好规划,加大练习力度。学会习课内法,延课外路这也是一条极重要的语文学习规律。
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应该力求做到跳出语文课本学习语文,课内所学的知识对学习语文有着一定的引导作用。同时要将课外语文知识与课内语文知识相结合,建立一套自己的语文学习模式。我们也可以通过观察环境中他人的行为以及行为结果来进行学习。要想学好语文就要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外与语文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过程中对语文知识有深入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学习语文要以课本为引子,延伸到课本外,举一反三,从而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要把语文学好,就要注意培养语文学习兴趣、注重读写积累、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相信经过一定时间的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会有很大的提升。学好语文受益一生一世,收获十里桃林!
参考文献
[1]谢桂新.陶冶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策略探析[J].教育探索,2011(4).
[2]吕叔湘.语文常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03.
[3]斯滕伯格.教育心理学[M].张厚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于泽茜,女,1994年生,陕西省西安市人,陕西省延安市延安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语文)。
(编辑:张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