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的一位国文老师》的语言魅力

2017-12-29 00:00:00宋凡成
课外语文·上 2017年7期

【摘要】论文以《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为分析主体,论述散文创作大家梁实秋在散文创作中语言文字运用的高超艺术。文章起笔突兀矫健、开门见山,漫画式笔法写人外貌,朴拙有力的语言文字,多角度丰满人物精神内核,展现了散文家老辣圆熟、力透纸背的艺术功底。

【关键词】梁实秋;国文老师;语言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梁实秋,集散文家、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中外文学史家、编辑家于一身。出生于1903年,13岁进入清华学校读书,1921年从清华学校高级科毕业后去美国留学,先后就读于科罗拉多大学、哈佛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主修英语、欧美文学专业并从事文学活动。新中国成立前夕去了台湾,在大学任教,并继续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作品,主要作品有《雅舍小品》《梁实秋札记》。其散文创作,洋洋洒洒、独标一格,保持着长久的艺术魅力,成为华人世界知名的散文大师,被誉为与胡适、林语堂比肩的文化名人。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是梁实秋为纪念他在清华学校读书时的国文老师徐锦澄而作,是作者一些怀人作品中的一个极短篇。文中讲了国文老师曾给予他诸多写作方面的指导,作为怀念国文老师的散文,其行文必定体现出相当水准,因此也就可以看成其人物散文的经典了。这篇散文已经作为中学语文的教材,如丁帆、杨九俊主编的《现代散文选读》就把它作为必教必读篇目。梁实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年近古稀,他一生受教的中国老师与外国老师很多很多,在诸多老师之中作者认为“印象最深”“受益也最多”的却是这位国文老师,接下来论文将从多个方面作论述,展现这篇写人散文的艺术魅力。

一、首尾照应严谨,紧密关联互为锁钥

开头“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我们无法得知作者写这篇回忆性的散文时,距离当年坐在课堂中聆听徐先生教诲令人怀念的画面究竟发生在多少年前。结尾“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补充出文章记叙的画面发生在近半个世纪以前,回答了读者心中的疑问。“已将近五十年了”,作者依然念念不忘当年恩师的教诲,首尾时序相呼应,简单朴素的文字中真情满溢。

“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在那段读书学习时光结束后,生活中再也没能和徐先生有交集,在时间维度上具有单向唯一性,使得文章中回忆的画面弥足珍贵。“不知他云游何处,听说他已早归道山了。”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年近古稀,青春时代的国文先生“大部分都是年高有德的,不是榜眼、就是探花,再不就是举人”。国文老师本就年事已高,在作者古稀之年时“归道山”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可是当作者用不确定的语气谈先生生死去向,甚至固执地相信先生“不知云游何处”,我们能够体会到他心里对很可能存在的苦痛现实的回避,所蕴含的对先生的敬爱之情含蓄隐忍,值得我们细细体味。

“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先生指导作者早年写作道:“文章的起笔最难,要突兀矫健,要开门见山,要一针见血,才能引人入胜,不必兜圈子,不必说套语。”文章开篇用语可谓深谙此言精髓,正面直截了当点先生对作者一生的影响,语言凝练而有力。

二、漫画式人物形象描写,具有超时空鲜明特征

“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刻画先生肖像前,明确先生留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是“凶”,既为接下来漫画式笔触下的人物笔势定下基调,也让读者生起疑惑,笔法可谓欲扬先抑,调动读者阅读思考的主动性。“凶”先生让作者印象深刻自然可以理解,但是如何使得作者受益最多,实在值得品读探究。徐先生相貌古怪,“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作者觉得LZ9UQR3OcLIpQJuSuf+5quKiK1PvJZAx4fENbw18KFI=先生的面容很容易成为漫画对象,所以自己常常给他画漫畫,“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当前网络聊天时经常会使用表情包,这些表情包最显著的特点,与作者刻画先生外貌的语言相当,光头宽脸再加上过分集中的面部器官,在脑海中拼凑一下这形象就足使我们忍俊不禁。

作者对先生的肖像描绘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以上属于静态的素描,接下来动态刻画更加出彩。

作者不拘常规,没有执着于对先生眼神动态的描摹,因为先生面部器官过分集中,而且“戴一副墨晶眼镜”,这让人很难观察出他日常生活中究竟是何种神态。成功的人物形象刻画总能够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这篇文章读罢留给读者印象最深的当数先生酒糟鼻里时常挂着的两川“玉箸”。“鼻孔里常川的藏着两桶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长袍油渍斑斑,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似瓢,如果笑起来是狞笑。静态漫画完成后,作者将动态元素逐一添加,简笔画下凶怪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虽然作者一再强调当时先生给他留下凶巴巴的印象,但先生的凶相在作者缅怀敬爱的内心感染下,其语言文字竟然给读者一种怪而亲近的感受。

三、朴拙有力的语言文字,多角度丰满人物精神内核

虽然文章篇幅简短,但关于学校学习课程安排、学业考查的特殊性,以及因此导致的学生在国文课堂上表现糟糕状况,作者还是用大量笔墨来铺叙。这些文字表面上是在写学生与学校,实质上对读者理解先生的思想情感状态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国文先生“大部分都是年高有德的,不是榜眼、就是探花,再不就是举人”,学校当局故意弱化国学教育,作者以及班里的学生学习是为了将来留学美国做准备。当作者将当时情形展现在读者面前之后,换位思考,先生“凶”的实质其实是伤痛无奈心情的外化表现。一个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在科举考试中崭露头角的国文先生,面对学校当局弱化国文教学,他们心中必然有伤心苦痛之处。另一方面学生表现又非常糟糕,更徒增其心酸。试问一个有责任感、真正在乎教学工作的国文先生,怎能不凶?总之,写学生上课表现,以及学校教学现状,成为侧面烘托国文先生绝佳的内容补充。

四、伏笔记事,入木三分

文章描写记叙的事物较多,最为完整地记录的事情仅有一件,先生喝醉酒之后在课堂上批评学生,尤其是后来对我批评了足足一个钟头,直到下课铃声响起先生才结束了对我的呵斥。这件事有几处特别值得品味,透彻地分析将有利于我们深刻理解国文先生的精神内核。

我们来看学生的问题:“这题目怎么讲?”其实仔细思索这句话,话语本身并没有惹人恼怒之处,可是这句话竟使得“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学生的这句话为何惹先生如此动怒,值得思考。面对这个问题我们最先想到的是前文提及“先生大概多喝了两盅”,另一方面前文讲述学生学习状态糟糕,先生在酒力的作用下言行受到理性约束不足,可能也是导致先生勃然大怒的重要原因。但是将这些内容作为回答这个问题的全部答案恐怕远不够,全面回答这个疑问,不妨多看看老先生发怒前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一堂是作文,他老先生拿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当然照例要吸溜一下鼻涕,就在这吸溜鼻涕之际,一位性急的学生发问了。”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有意强调“吸溜鼻涕”,吸溜鼻涕和先生发怒是否有必然联系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问题主要不妥之处在于先生这个时候将要吸溜鼻涕——时机不妥。当我们身上存在显著缺点,尤其是缺点极易引起他人嘲笑,存在缺点的一方,心里通常会变得异常敏锐。先生平日里有吸溜鼻涕是鼻炎的一种表现,这类鼻病即使放在现在医疗条件下也很难根治。先生终日受鼻病的困扰想必非常难受,可是作为一个有素养的知识分子,学生拿这个缺陷开玩笑,他也不好发作。刚好这天他喝了酒,当理性约束式微之际,学生在他吸溜鼻涕时提问题,他也许觉得学生意在嘲讽他吸溜鼻涕不雅状态,因此怒不可遏,将以往积累的种种对学生糟糕表现的不快,顺势喷薄而出。

五、形散神聚,欲扬先抑

纵观全文,作者写先生从先生肖像入手,然后寫学生众人像,紧接着写了先生醉酒后批评学生,着重写先生对作者的批评。最后写先生教学才华横溢的两个方面:讲课文及写作文。并不算长的篇幅竟能清晰描绘出如此纷繁的事物,足见作者功底。梳理这些事物,思考段落之间内容结构上的关系,用“形散神聚”四字来形容当之无愧。正面写先生肖像,侧面写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对于我们理解先生课堂上展现的风貌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先生“凶”是学校当局弱化国文教学,学生课堂上表现糟糕,无奈痛心情绪的外化。文中写先生批评学生,结合前文可以理解这是偶然中的必然,学生表现糟糕,先生对学生教学认真负责,总归会有批评学生的时候。先生“凶”批评学生也许是家常便饭,不过这次批评学生和往常不一样,一向认真上国文课的作者也被批评,这情况当属少见。这次批评对于作者而言也有着非凡的意义,从此之后先生对于作者特别用心,作者也因此受益最多成为文章转折标志性事件。在此之后一改先生凶相,顺势讲先生讲课教写作文才华横溢,敬爱缅怀之情在字里行间隐隐传递给读者,最终在读者脑海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六、总结

梁实秋在散文中把人物描写语言用字的种种技巧,化成了对先生描写的“朴拙有力”,是熟能生巧的“朴拙有力”,是百炼成钢倾注于笔端的“朴拙”的艺术。另外散文创作有两个关键的问题,第一是作家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第二是在艺术上进行绝佳的表现。细致揣摩《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文章语言,体会其语言运用的艺术,不难发现这两点在文章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丁凡,杨九俊.现代散文选读[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7.

[2]吴国文.作为“一代宗师”梁实秋的艺术[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作者简介:宋凡成,硕士,扬州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