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对话式”语文课堂的一点思考

2017-12-29 00:00:00陈澄
课外语文·上 2017年11期

【摘要】现今受高考束缚,语文教学很多时候仍以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完成任务为终极目标,完全忽视语文的功能——“语”和“文”,即培养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阅读写作能力。因此,本着“语”和“文”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来展开教学,力图体现新课标背景之下“对话式课堂”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语文课堂;对话式;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教学理念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现今受高考束缚,语文教学很多时候仍以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完成任务为终极目标,完全忽视语文的功能——“语”和“文”,即培养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阅读写作能力。因此,本着“语”和“文”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来展开教学,力图体现新课标背景之下“对话式课堂”的教学理念。

二、备课思路

《说书人》是苏教版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中的一篇文章。这也是学生高中以来接触的第一篇小说。本篇小说虽然故事性不强,但想要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难度也不是很大。笔者结合教材实际,采取以学生自主阅读、讨论探究的形式开展本课教学。首先,让学生阅读文章,对本文有一定的感知基础,再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进行诱导以突破本文教学的重难点。

上课前我就想如何让学生能够走进文本,最后我决定与其通过教师讲解把学生强行拉进文本,不如尊重学生的阅读感觉,然后对其加以方法指导,实现学生和文本、学生和学生以及学生和老师的交流、对话。新课程理念要求语文教学应构建“对话式”语文课堂。所以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让学生畅谈“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它和以前读过的小说有什么不同”,了解学生阅读的第一印象。当然全面认识一篇文章,不能仅浮于表面,还需深入探究。为了使课堂更加高效,教学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我在布置预习时就让每个学生就文本提出一个自己不理解的问题,上课时着力解决学生的这些问题。当然,这些问题我在课前已经进行了筛选归纳。大致围绕以下几个问题:①“说书人”的形象;②“我”对“说书”这一职业及其“说书人”怀有的情感;③作者写作主旨。其实这正是这篇文章的教学重难点。虽然教学内容一样,但变换一种形式,以学生问题贯穿课堂始终比“满堂灌”要来得高效,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三、教学反思

《说书人》是师陀的一篇小说。在教学中,采用了文本探究的方式,通过设计一连串的问题,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思想感情,理解小说主题。总体来说,整个教学思路清晰,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从这个角度来讲,本节课无疑是成功的。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尽管提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仍旧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引导学生把握人物细节描写上还不是很到位,有点走马观花,大而化之。《说书人》所属的专题是“精神支柱”,所在的板块是“珍爱生命”,同样一篇文章放在不同的地方能够解读出不同的含义。说书既是说书人唯一的谋生手段,也是他人生存在和生命表达的方式。高一年级学生通过必修一的学习,在知识归整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已有提升,但在系统性地分析问题方面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对学生在情感价值和人生价值方面还需进一步引导。

在“对话式”语文课堂中,老师不再是传授者,而是聆听者和参与者。课堂对话氛围呈现出平等、开放、自由的状态。学生可以不受教师预设问题和固有概念的束缚,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在交流意见的同时,提升自己已有的感受和认识,从而对文本有更高更深层次的理解。

怎样才算是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呢?笔者认为,一节好的语文课要能够吸引学生热情饱满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学习过程中与教师、文本产生思维的火花和情感的交流,主动获得知识,而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和技能。这堂课我不敢说一定达到了这样的效果,但我觉得最起码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比教师在那口干舌燥地讲,学生在那意兴阑珊地听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对文章的鉴赏也更为深入和通透。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课堂教学模式,变为“对话式”的课堂,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质和能力。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和学生的身份定位发生了变化,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学生的学是为了学以贯通,举一隅能以三隅反。与学生进行深层次对话式交流的课堂是老师的孜孜以求!

参考文献

[1]陈捷.对话视域下语文知识教学的一点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0(2).

[2]邓南新.创设环境展开对话——关于语文阅读对话式教学的一点思考[J].读写算:教师版,2009(17).

[3]曾芬.文章因对话而精彩,对话因有效而美丽——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的新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3(29).

(编辑: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