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就像开篇的“混沌”一样,有着自己的特点和状态。我们要准确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总结规律,引一米阳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给他们提供动手动口的机会,抓住每一个教学环节,探索规律,引发学生自主探究意识,让课堂里有学生发问的声音,讨论的声音,思想的声音,研究的声音。打造生命高效课堂,构筑亮丽的课堂风景线,形成别具一格的教学特色。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效率;探究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回顾我们的教学,亦是如此,伴着课改许多地方的语文教学走过了“满堂灌”“满堂问”的艰辛历程。可是结果寥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师们在纷纷探寻着一条既能体现新理念,又具有语文特色的教学之路,但是实践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或一味关注人文,课堂热热闹闹却脱离文本,或盲目跟风,课堂没有个性,学生收效甚微……我们的教学似乎始终“难臻佳境”。其实布鲁纳曾经说过“知识的获得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因而我们要探寻科学的方法规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意识,积一时之跬步,臻千里之遥程
一、以学案提高课堂效率
学案式教学是我们学校今年实施的教学措施。通过高效合理的学案设计,突出了课堂的重难点,提高了课堂效率,但是实施中有以下两个误区提醒同仁关注:其一是学案使用与课堂内容重复,这样无疑会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使课堂变得拖泥带水,毫无效率可言;其二有人认为课程结束处理完学案便是设计成功,大功告成,而不知兼顾学生思维的延展性,让学案延伸至课程结束之后。因而学案的设计过程中应注意课前、课上和课后三个环节。
课前环节要通过学案激发学习兴趣,因为课前预习之于整个教学环节可谓至关重要。适当的预习可以帮助学生来确立自己学习的疑点和难点,以便有的放矢,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通过学案的预习,学生可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充满兴趣和期待走进文章,积极思考。
课上,通过学案设计使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优化了课堂结构,提高了课堂效率。以前的课堂总是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一头雾水。而通过学案中教学目标的设计,学生便能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堂虽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阵地,但课后环节仍不可忽视。因而学案的设计应兼顾知识的层次性和连续性,课文处理完也要在学案上设计一些问题留待学生课后思考,以便让学生拥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二、以问题引发探究意识
如今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合作交流。这就要求教师能结合新旧知识点和学生知识能力现状精心设计问题,达到激疑和发散的目的。造成“口欲言而未能”“心求通而未得”的教学境界。
其一,问题要能促进探究。
例如在讲解选修教材先秦诸子散文《老子》一课时,学生很难理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其中的哲学道理。我便适时的启发学生:“谁能想出生活中哪一刻最能使人真切感受到有和没有的差距呢?”学生便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如果老师给全班同学每个人发一个苹果,而故意漏掉李伟,他一定马上就会说,老师我还没有。”学生发出一片笑声。但由此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了对老子哲学思想的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事实上,问题空间越大,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越高。
其二,问题要能提升感悟,提高效率。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大家探讨。场面极其热烈,似乎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而欣慰之余不妨反思,这些提问中有效提问又有多少呢?好多课堂上的问题及解决意义不大,只是造成了一种虚假的繁荣而已。其实真正有效的问题对一节课是很重要的,因为一节课中有一个环节叫感知,上课伊始学生首先对所学内容有个初步感觉,但是如何设计问题使学生从感觉阶段上升到感知阶段,并对感知进行重点评价,让感知成为一节高效课的起点是很重要的。那么就需要我们精心设计问题,对学生进行引领,李镇西老师说最理想的课堂教学是尊重(学生)与(教师)引领的和谐统一。在《蜀道难》的教学中,首先学生初步感觉文意后从“蜀道难,蜀道难……难道什么程度”这一问题入手引导学生体验文章,当学生回答“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时,设计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学生很快回答“三次”。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请仔细思考这三次难的含义相同吗?”由此引领学生从感觉阶段上升到了感知阶段。引发了学生的进一步的思考探究意识,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以指导代替题海训练
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与理科类学科有很大的差别,语文学科强调体悟,联想,运用,而这种体悟与联想既不是通过大量习题积累而成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实现的。可见语文教学将重心投于无休止的作业和高强度的训练本身就是一个误区。因为这样剥夺了学生学习复习、消化吸收、体悟感受和举一反三的时间,浪费了宝贵时间,降低了课堂效率。
其次要精选习题,加强引导指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要树立精选习题指导为重的策略,放弃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的做法。例如诗歌赏析训练中的思想内容专题训练,与其大题量训练“地毯式轰炸”,不如分门别类进行专题训练。于是我按照山水田园、边塞征战、赠友送别、咏物抒情等八个类别,每种类别选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专题讲解,分类训练。归纳了方法,节省了时间同时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其实语文就像开篇的“混沌”一样,有着自己的特点和状态。我们要准确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总结规律,引一米阳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给他们提供动手动口的机会,抓住每一个教学环节,探索规律,引发学生自主探究意识,让课堂里有学生发问的声音,讨论的声音,思想的声音,研究的声音。打造生命高效课堂,构筑亮丽的课堂风景线,形成别具一格的教学特色。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