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诗歌之美无处不在,对于诗歌的品读可以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本文试以《商山早行》为例,从诗歌的形式,语言,意象意境,技巧,情感五个方面来品读,领略诗词中的大美。
【关键词】品味;形式;语言;意象意境;技巧;情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指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一堂堂语文课是一场场极致的视听盛宴,可是在很多的实际教学中,诗词教学却只是简单地沦为工具性的学习,学生学得枯燥乏味,教师教得身心俱疲。“美”无从谈起,美的熏陶也就荡然无存。但是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和点拨,在实际的教学中语文的审美功能是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例如我们都学过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我们就以此诗为例,来探究一下语文的美美在哪里?我们从哪些方面可以去审?
一、语言美
诗歌语言凝练精辟,形象生动,每一个字都留给读者许多想象的空间,学习诗歌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本诗语言明净,如一泓清泉缓缓流淌,却直指人心最柔软之处。没有浓妆绮丽的文字,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十个字六种景物,野店晨霜,旅客道路的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语言是有性格的,正是语言性格的多面性,我们才可以欣赏到“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了出来,不仅有色,而且有声;又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用“绿肥红瘦”形容暮春季节,如此精妙真是值得学生去揣摩品味。
二、意象意境美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一首诗歌的情感靠意象来传达,学生捕捉到了意象就能自然体会诗词中浸染的情感。而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我国古典诗词尤其注重意境的创造,王国维认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在《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残月、人迹、板桥、微霜、槲叶、山路、枳花、驿墙、凫雁……学生若能找出这些意象,那么他们就可以理解若闻得鸡啼之声,看到天上尚有星月照在驿站墙上,路上霜痕还在,落叶纹丝未动,就说明时间之早;若能感知家乡杜陵凫雁欢快地嬉戏池塘,那么他们就能知道作者的家乡有多美好,由此可知作者的思乡之情有多悠远。所以,教学时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
三、技巧美
古人写诗词虽也有平铺直叙,但更多的是借助各种技巧来完成,如在本诗中用白描的手法,通过鸡声、茅店、明月等名词性意象写出旅途的凄清,通过想象,虚实结合的手法,写成群的凫雁在水中嬉戏,表现欢乐的气氛,从而反衬羁旅愁思。当然,本诗最脍炙人口,备受推崇的就是其中的联象句。即没有(动词)形容词的修饰点缀,全用名词意象组合而成的句子,生动形象,意境优美。“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形象地表现了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起来看见有月,就收拾行装,轻身赶路;而板桥霜上的人迹更突出“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在实际的诗歌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注意这些手法。恰当的表现手法,使诗歌的色彩和谐,意境优美,给人以无穷的艺术享受,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去理解,甚至去体会,无疑会提高他们的水平。
四、情感美
文以情动人,最美的文章不需要浓墨重彩,却是最能打动人心,能够引起读者心中强烈共鸣的。诗词寄寓着先人的相思爱恋、希冀情怀、人格操守和志趣追求,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浅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本诗强烈的羁旅愁思和思乡之情是每一个在外漂泊的游子心中最强烈的回音。当然,在唐诗宋词中我们总能找到一首诗来吟出我们内心的真实,如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无私的母爱,也写出了儿子对母亲的感恩之心;又如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表明自己老而弥坚,凛然无悔,刚直不阿的品格。而现在的中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缺失挫折教育,品格不够完善。因此,诗词教学要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浓烈的至爱亲情,使他们懂得感恩,也要让他们感受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坚贞不屈的品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对理想和未来的追求。
所以说,在诗词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能带领他们进行审美的熏陶,那我们可以处处发现美,发现古人留给我们的“美”的财富,从而化为自己今后人生道路上的“心灵鸡汤”,这不得不说可以让学生受益一生。
参考文献
[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2).
[2]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
[3]古风.意境理论的现代化与世界化[J].中国社会科学,1998(3).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