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扶我览古今

2017-12-29 00:00:00江娟
课外语文·上 2017年11期

【摘要】识字教学给学生阅读、学习提供了帮助,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从集中识字打基础、分合有度提效率、韵语教学促提升三个方面介绍了识字教学的实践与反思,旨在探索更加符合儿童接受能力的识字教学的途径。

【关键词】识字;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说起“识字”,这应该是中国人津津乐道而又十分关注的一个话题。古人自然知道识字的重要性,“汉字扶我览古今”,认识、理解、会写、会用汉字正如做工所需的工具一样,怎能或缺!

一、集中识字打基础

(一)汉字本身的特点,是集中识字的物化前提

中国的方块字,表音表义能力强,字与字有很大的差异性,单字识别率很高。而且,从字形来看,多是由象形字演变而来,利于孩童辨别、识记。虽然汉字不像表音文字那样看到就比较容易读出来,但单从字形上看,视觉上的接触就能帮助孩子获得某一个字的意义等相关信息,这一方面,比表音文字更加容易促进大脑对汉字的记忆。

(二)儿童生理的特点,是集中识字的科学保证

在孩子脑容量急剧增加的年龄,对周围世界的新奇、求知欲望的增强,与慢步调的识字教学实在不搭调,唯有先进行量化的积累,才能实现质变的可能。

从生理学上讲,儿童时期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记忆力特别强的时期。此刻让孩童大量识记,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况且,因为孩子是一张白纸,在识字的时候就是在纯粹地认字,一个汉字,就是一个完整的图形,就是一个由若干线条支撑起来的独特图形,是一种“整体模式识别”。

(三)多年以来的实践,是集中识字的现实支撑

从古至今,集中识字依然实行,有赖于实际操作的成功经验。且不说《文字蒙求》这本书的编排,或者当代用科学方法制定出的使用频率高的汉字表,这种根据需求编写的教材肯定是有根据的。现在我们采用注音识字,大大提高了识字的效率,降低了识字的

难度。

随文识字块面,二类字的介入,对孩子掌握生字的情况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识写分流”意识凸显。同时,大量的“识字”单元也扩充了孩子的学习量,内容的编排上,字、词既可分离,也可随意组合,既识字,也增加了词汇的积累。从小学课本3000个常用字在各年级的分布来看,基本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规律,教师可以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反复训练,识字效率是比较高的。

二、分合有度提效率

识字、写字应随着学生的学习情况分合有度,侧重于认的时候,在用、写等方面的脚步可以放缓一些,以免互相掣肘。但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以后,便可以多线并行。

(一)步入“认”的区域

充分发挥拼音的作用,带着孩子大量认字,大量阅读。不难发现,无论是教材的编排还是市面上出售的识字卡,是从最简单的象形、会意、指事等字入手,先学纯体、再学合体,从古至今,一线贯之。

孩子对汉字认识的过程,并不那么简单。即便不需分析,不求会写,也要从音、形、义的维度对其进行研究,绝非像照相机一样将字拍下来,最起码也要是摄像机,要能拍下字形、读出字音、简单组合运用。集中识字的分步走,也是训练儿童的记忆力、开发潜在能力和其综合素质的一种好方法,利用早期的大量记忆来进行启蒙,实在是不错的办法。

(二)并轨“写”的区域

识字教学绝不是将“认字”与“写字”“用字”绝对分开的。从一年级的语文课本看,先从简单的独体字入手进行练习,将基本笔画写好,而后,练习写一些简单的合体字,掌握一些偏旁部首。在写字过程中,帮助孩子掌握造字的规律。方格本的介入,为孩子摆好字的间架结构起到了辅助作用。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和基本笔画、偏旁书写熟练度的提高,字形也相对变得复杂,这样的过程,遵循了孩子思维发展的规律。

(三)畅游“识写”的时空

到了中高年级以后,识字教学的步骤和方法可以随着学生的能力有很多的变化。例如可以带着孩子探究字的起源,从字义拓展、字形变化等多角度立体化汉字的教学。或者在指导书写过程中,发现汉字的造字规律,多个汉字进行对比等。“识”和“写”无法截然分开,必须同时进行。

三、韵语教学促提升

(一)用好韵文,增强语感

中国教育史上蒙学课本数度变迁,足见古人在识字教育上的煞费苦心。识字教育的蒙学课本,多用韵语为蓝本,那是因为汉字具有神奇的组合能力,即字不离词,也能字词分离,别有天地。这样的魔术组合,使韵文应运而生,变化无穷,读来朗朗上口。

就说民国时期的教育吧,掺杂的白话文、古体文的识字教学,诞生了那么多的文学大师。看看那时孩子的作文,言简意赅,却又言近旨远,说不出的清新自然。这与他们从小学习的韵文有关系,熟读成诵,自然而用,无须堆砌。

(二)重视积累,丰厚底蕴

现在的教材中也有不少古典诗词,但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该怎样教,却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个人觉得,可以追求一个“不求甚解”的效果。国学经典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根据学情挑选经典的篇目诵读背诵,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累积,即使现阶段不太明白的内容,经过“反刍”的过程后,学生也会慢慢理解并逐渐内化。

斯霞曾说过:“研究识字教学,必须探求出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识字质量的更科学、更艺术、更符合儿童接受能力的识字教学途径。”我们必须遵循汉字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找到便捷科学的方式进行教学,以求事半功倍。

作者信息:江娟,女,1978年生,江苏镇江,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