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17-12-29 00:00:00杜世玉
课外语文·上 2017年11期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兼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学科,在渗透生命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通过优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的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和感悟生命存在的意义。

【关键词】生命教育;中学;语文教学;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生命教育最初是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针对当时美国社会中广泛存在的青少年吸毒的问题提出的。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学者把生命教育引入我国大陆,我国学者以王北生、肖川和冯建军为代表把生命教育定义为——在遵循生命的特征的基础上,通过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实现的教育以使得学生体悟生命的独特与宝贵从而懂得保护与珍爱生命并学会通过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

当前我国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其概念的辨析、内涵的探究以及把生命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的开发设置上。以渗透的方式进行生命教育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的研究并不多见,故本研究将立足于语文学科,分析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独特优势并通过对语文教学方式的优化以达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目的。

一、中学语文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优势

(一)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学科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人文学科是一门关于“人自身生存意义和价值的体验与思考”的学科,是集中作为一种人类的自我关怀的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所以可以理解为,语文学科所具备的“人文性”是几乎涵括了生命教育所具备的内容。

同时,语文教学在传递人文意识上也发挥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作用。在语文课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语文的工具性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在所学习的文本中领悟到文本里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这能陶冶人的情操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得到提升。

(二)语文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的教学资源

能够入选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是公认的由古至今最为优秀的最为适合学生学习的文章,是具有丰富多样的人文教育性的素材,这其中便包括了多样的生命教育资源。以初中人教版为例,《邓稼先》《幼年学记》等具有个人传记性质的文章,展现了主人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我生命价值的展现的追求,《背影》《祭十二郎文》等文章为我们展现了平淡生活中浓郁的亲情和友情,《老人与海》《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文章体现了作者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旷达、积极的人生态度。丰富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和体悟生命的意义有着不可忽视的引导作用;对于塑造学生的健康心理,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同样也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三)语文学科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

语文作为一门开放性的学科与日常生活联系十分密切。教材中文本是文字经过凝练后的日常生活的缩影,“语文的外延就等于生活的外延”,恰当的语文教学易于消除知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感,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共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方法

(一)营造温情的教学环境

语文教材中选文所涉及的内容丰富而多样,其中可以用来进行生命教育渗透的方面也各有侧重,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生命教育时也应根据文章特点有所侧重地引导学生体悟生命在文本中的展现。下面将从突出作者背景、利用文中情感和欣赏生命智慧三个角度对选文进行分析

1.加强师生间有效的生命对话

师生间的平等的倾听,既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关注和理解,增加其对教师的信任,同时也能够帮助教师深层次地了解学生,更为及时有效地引导和帮助学生,也有助于使学生懂得尊重、热爱生命并学会与身边环境和谐地相处。

2.营造平等和谐的班级氛围

平等和谐的班级氛围会潜移默化地滋润学生的心灵,推动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想要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的班集体,教师首先必须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和谐的氛围里,同学之间真诚友好,互相协作,在协作中成长。学生是班级的建设者,是班级的主人。教师可以组织相关集体活动增加学生参与度,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1.通过突出作者背景渗透生命教育

教师在讲解《报任安书》和《给我三天光明》等文章时,应突出对作者背景的讲解使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选文所表达的情感。当教师对《报任安书》进行讲解时,应突出当时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依然坚持进行《史记》不易,引导学生探究在司马迁发出“死之易,生之难”的感叹后依然坚持写作的原因,使学生理解到生命最高的意义与价值应为造福后世,并不应该为眼前的挫折自暴自弃甚至放弃生命。教师在讲解《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应通过对作者背景经历的讲解引导学生在心中树立一个不屈的生命的形象,使学生体悟到生命之重在于在困境中重生,要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命中的挫折。

2.利用文章情感渗透生命教育

引导学生丰富对“爱”的理解。使学生懂得感受和珍惜日常生活中的亲情、友情。同时也应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引发学生产生对自然、社会与国家的思考和爱。使学生通过“爱”的情感体会生命的多样性和包容性,领悟生命的美好。

3.通过欣赏生命智慧渗透生命教育

莫顿·亨特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写道:“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人的一生其实就是由每一个一步、一步组成的,我们不必担心也不必焦虑前路的崎岖与艰险,再长的路,只要坚定一步接着一步地走下去,终会到达目的地。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表达出了,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不要畏惧失败的到来,就不要惊慌于失望的情绪的产生,要实现理想就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的情绪并从失败中汲取经验,继续前行,不断地翻过无数的山,终会与理想不期而遇。

(三)在写作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写作的定义。学生通过阅读学习能够明了文章的写作手法和文章的寓意,是一个欣赏与吸收的过程。而写作更多的是学生自身思想抒发的过程。

1.鼓励学生观察生活,激发生命情感

语文教师要多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观察,积极思考并努力探寻答案,在经历了观察与思考的过程后,写也就变成抒发自身想法的一种途径。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动笔写作的兴趣。教师可先选取和生命相关的素材,让学生通过对素材的仿写,引发学生对生命进行思考。

2.延伸课文表达生命情怀

课文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很大比例,因此教师应从课文教学中合理实施阅读教学并把握适当环节延伸至写作教学的领域。如教师在对《紫藤萝瀑布》进行讲解时,可以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紫藤萝的图片,让学生对紫藤萝形成直观的认识,然后通过对作者相关背景与经历介绍进一步挖掘文章蕴含的深意。引导学生利用随笔的形式写出对《紫藤萝瀑布》中的生命因素的理解。

三、结语

生命是美好而又复杂的存在,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生命教育也应为一个伴随学生成长的话题。本文通过对生命教育在语文中渗透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并在实践方面提出了相关设想。若能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寻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必能不断丰富加深学生的生命体验,引导他们认识到生命的美好,进而能更好地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最终体味生命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冯建军.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06

((11).

[4]冯建军.生命教育实践的困境与选择[J].中国教育学刊,2010(1).

[5]冯建军.生命教育与生命统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2)

[6]肖川.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J].基础教育论坛,2012(6).

[7]欧阳康.人文社会科学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