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纷繁复杂的时代,人们价值观多元化,学生价值观脆弱,易受影响。语文在学科人文性、文本价值性方面有一定的教学优势,理应担此重任。本文以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的阅读教学为例,探讨关于在“文本研习”中挖掘人文底蕴、在“问题探讨”中拓宽人文底蕴、在“活动体验”中深化人文底蕴的做法和思考,以期实现让核心素养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落地生根的愿望。
【关键词】语文方式;核心素养;人文底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各个基本要点。
在这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高中生虽然经历多年学习已初步建立自我价值观,但仍然比较柔弱,易受外界影响,再加上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价值观更易发生大转折。因此,如何在语文学科领域落实核心素养,是当下亟须破解的难题。基于此,以语文的方式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苏教版教材编者在选编文本时就已经考虑到人文性,文以载道,因此精选了许多体现中华民族“文道合一”精义的优秀文章。同时《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理应从三维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出发,在语文教学中以语文的方式在润物细无声中渗透人文底蕴。
一、在“文本研习”中挖掘人文底蕴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要充分考虑语文学科知识结构的关联性和整体性、学习内容呈现的先后次序,强化课程纲要知识结构的整体性。
“文本研习”作为苏教版教材的呈现方式和学习方式,它主要是提供经典性的阅读文本,创设阅读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对话,表达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受和思考。作为文本研习的文本多是文质兼美的优秀文章,必修一模块第三专题是“月是故乡明”,入选了《我心归去》《想北平》《今生今世的证据》等文章,这些文章的主旨都是表达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家园之思。
因此在教学《我心归去》时,我首先创设进入文本的情境:同学们闭上眼睛,听我读一段话,跟着我的语句进入那个场景,去 体会人在他乡的孤独寂寞之情,然后重点研习文本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故乡到底有什么比异国他乡好的地方?在此基础上,文化概念上的“故乡”的内涵就渐渐明晰起来:故乡是人的生命之根,精神之土。拥有故乡的人,才拥有心灵回归的无限幸福;人只有对故乡付出艰辛的劳动,才拥有真正意义上的故乡。
cIhM08HZr5Wf+Nghxb4A81X36Yz5BixHakzmaKv5Q+0=二、在“问题探讨”中拓宽人文底蕴
现实的教学中,我们的“教”与“学”,在“问题探讨”时缺少了“育”,缺少了熏陶、感染、浸润和激励,缺少了对人文底蕴的拓宽。
“问题探讨”主要着眼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发展理性思维,培养批判意识。必修三模块第三专题是“文明的对话”,这是一个亘古就有并将世世代代探讨的问题,在当今世界尤为重要。现在中国正逐步走向富强、民主、文明,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高中生应该如何看待和对待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呢?他们应以什么样的姿态屹立在世人面前?这是一个值得慎重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但一味地说教容易让学生厌烦和抵触,一旦受教育者“屏蔽视听”,教育就徒劳无功了。因此,在教学《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时,我组织学生讨论“麦当劳来到中国,它本身起了哪些变化?”“它又怎样影响了中国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作者分析这些现象的目的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了解、明晰外来文明对中国固有文明的冲击及所引发的反响或变化。在讲解完后,我还组织学生仿照本文讨论“如何在国外推广中国的饮食文化——饺子?”学生提出了很多方法,如根据当地饮食习惯将饺子馅分类并配以精美图片,根据当地烹饪的方法而不是中国传统的“煮”来划分区域,让大厨现场展示厨艺,可以煎,可以炸,可以蒸。课堂气氛既不沉闷,又使学生在问题探讨中明晰了如何看待外来文化的冲击。学生在学习中就逐步树立民主、平等、友善的价值观,能够以包容之心理性地辩证地看待各种问题,学会在借鉴、适应中发展自我。
三、在“活动体验”中深化人文底蕴
核心素养是个体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它是在真实的情境中,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形成的。所以,教师要基于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
“活动体验”引导学生围绕专题的人文内涵和学习要求,结合具体学习材料,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它倡导体验式学习,将学生引向自然、社会和生活,使学生积极思考,并积极倾听、开口、动手,完善学生生命成长的内在需要。
因此在教学《十八岁和其他》前,我要求学生和家长阅读《曾国藩家书》和《傅雷家书》,然后借助活动方式来体验文本价值。具体活动方式是:首先与家人共同阅读后,与父母面对面探讨交流阅读体会,然后请每位家长给老师写一封信,谈谈与孩子共同阅读交流后的认识与体会。在第一步中,很多家长利用书信方式表达了对孩子勤奋读书的殷切期望和现在读书辛苦而无趣的无奈。学生也表达了对父母当年无书可读的遗憾与能够快乐读书的羡慕。在第二步中,家长表达了对老师良苦用心的感谢和与子女交流后内心的责任、释怀。通过此次体验性学习,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获得了精神的引领和启迪,也让学生和家长感受到两代人沟通是多么重要。体验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倾听他人、民主平等地对待他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考虑,又在动口、动手中感受做事的不易,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使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提升人文情怀。
语文学科作为母语教育的载体,在中国社会正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它承载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切实处理好知识教学和人文底蕴培育之间的关系。我们要让学生清楚学习知识究竟是为了什么。回到教育的原点去看,应该是也必须是为了培养人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即培养人的核心素养,那么人文底蕴的增强就显得尤为关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师保国.核心素养的“教”与“评”——以创新素养为例[J].人民教育,2017(4).
[3]赵福楼.核心素养:现代语文重建的起点与归宿.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6(4).
作者简介:许超,1984年生,安徽寿县人,毕业于安庆师范学院中文系。文字散见《散文》《雨花》《散文诗》《散文百家》《岁月》《诗歌月刊》《安庆日报》《皖西日报》《黄山日报》《皖江晚报》《语文学习》《语文世界》《语文报》《江苏教育》等。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