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入境”就是将学生引领到语言文字所构筑的优美的情境中去,使之由一位“隔岸观火”的旁观者成为一名事件的“当事人”,进而融入故事情节,体察角色的情感变化,跟人物“对话”,喜其所喜,好其所好,乐其所乐,忧其所忧。
【关键词】阅读教学;合作探究;读悟结合;语用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阅读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阵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科学、合理的指导与训练。为此,教师要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和《“学讲”行动》等文件的精神,从“三个拒绝”出发,向“三个倡导”迈进,切实增强阅读课堂效益。
一、拒绝琐碎的串讲分析,倡导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笔者通过深入课堂调查,发现一些老师总是喜欢串讲,一段一段按部就班地往下讲,并且总是自己在滔滔不绝地讲,完全成了课堂的主宰。这种教法较为落后,它剥夺了学生自主感悟的机会,学生没有新鲜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习惯了老师的灌输,目光慢慢变得呆滞,思维逐渐变得僵化,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压抑,泯灭了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为扭转这一不良现状,给学习注入动力,教师应该切实贯彻课改理念,倡导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比如对六年级《我们爱你啊,中国》这首诗歌,运用串讲的方式就是一节一节地往下讲,逐节地概括大意,从第1节一直讲到第7节。这种教法循规蹈矩,缺少新意,不能体现课改精神。而为了真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就要革新教法,拒绝琐碎的串讲分析,运用自主与探究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在新思想指引下,《我们爱你啊,中国》一诗的教学完全可以这样设计: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内容,通过交流反馈形成共识,即从不同方面对祖国进行讴歌与赞美,表达了建设祖国的坚定决心。然后围绕“从哪些方面来赞美祖国的”这一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解决这一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感知与概括能力。为避免串讲,教师可以运用“学讲行动”的理念,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重点选择诗歌中的一节或几节,进行自主研读、揣摩、交流,找出诗句所赞美的事物,圈画出其中关键词,体悟句子内涵。小组活动完成后,教师再要求推荐代表作汇报,相互评价,完善认识。这样设计教学活动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以主人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
二、拒绝生硬的技术指导,倡导情境创设与读悟结合
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朗读是最基本的语言实践,也是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诵读诗歌要读出节奏感和韵律美,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意境;朗读写景的散文,要在头脑中想象出一幅幅美景,如临其境;朗读叙事的文章,要能够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幕幕情景,仿佛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要想达到这种理想的学习效果,离不开教师科学的指导。然而,笔者却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一些教师的阅读指导步入了误区,是纯技术性的,诸如教师告诉学生哪个词语要重读,哪个地方语速要快,哪个句子应该读得激昂或舒缓一些,等等。这样的指导注重的是外在的表现形式,是在技巧上做文章,而学生并没有动心、动情,只是在故意地拿腔捏调、装腔作势。
为改变上述的低效局面,笔者认为,教师要努力创设有效的情境,以情怡情,以读促讲,以读促悟。语文大师叶圣陶先生曾强 调:“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他所说的“入境”就是将学生引领到语言文字所构筑的优美的情境中去,使之由一位“隔岸观火”的旁观者成为一名事件的“当事人”,进而融入故事情节,体察角色的情感变化,跟人物“对话”,喜其所喜,好其所好,乐其所乐,忧其所忧。有了这样的情境与心境,朗读就会有滋有味、声情并茂。比如教学《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就要启发学生在头脑中搜索自己曾经跟亲人或要好的朋友离别时的场景,并描述一下当时的切身感受,以达到“移情”之目的;然后运用课件呈现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的图片,在这种难舍难分的情境中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再去掉文本中的提示语直接对话。学生因为触景生情,所以读得格外动情,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被传达出来了。这说明情境在阅读指导中发挥了“煽情”作用。
关于朗读,其形式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教师一要依据文本所描写的内容来确定选择不同的形式,做到读悟结合,相互促进;二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来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朗读,以展示自己的个性与能力,增强朗读自信。
三、拒绝机械地死记硬背,倡导语言建构与语用训练
语文教学离不开语言的积累,而要达成这一目标,不能依赖于死记硬背。否则,会导致学生丧失语文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反感。为此,教师应走出误区,摒弃低效的教法,着眼于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实施语言建构与语用训练。
比如教学《螳螂捕蝉》,笔者安排了这样一个活动:“吴王一意孤行,决定攻楚,但是遭到众大臣的反对,那么他们会怎样劝说吴王使其打消这个念头呢?现在老师想跟你们一起合作来再现当时的对话场景,你们愿意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愿意。接着,几位“大臣”陆续“诞生”,他们准备劝说吴王。大臣甲:“大王,在您的治理下,我国当今实力确实很强,攻打楚国肯定不在话下,可是这时其他诸侯国要是乘虚而入,后果恐怕不堪设想啊!所以敬请大王三思而后行。”大臣乙:“尊敬的大王,臣给您跪拜,攻楚一事务必深思熟虑,千万不可贸然行动啊!”……大臣丁正欲上前劝说,“吴王”不耐烦地站起了身,用巴掌猛地拍了一下桌子:“怎么你们胆敢不听我的使唤?你们眼里还有我这个国王吗?本王主意已定,谁敢阻挠我,我就处死谁!”众“大臣”面面相觑,不敢大声喘气。在座的听众也爆发出笑声并报以热烈的掌声。示范表演后四人小组合作表演。上述教学环节中,笔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对话的情境,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语言的内化和语用能力的提升。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