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就要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心理,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心理主要手段就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多读,多写,多观察生活。
【关键词】兴趣;激励;观察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考试分数比重分析,作文为50分,占中招考试分值的41.6%。考生得分和失分最大的是作文,考试成绩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文得分。因此,作文教学可以说是提高语文成绩最重要的手段。2013年我曾经对所任教的两个班共105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害怕作文的有71人,占调查人数的67.6%;不怕(但不喜欢)的有26人,占调查人数的24.8%;喜欢写作的8人,只占调查人数的7.6%。从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不少学生对写作有恐惧心理,而大部分害怕写作文的学生语文成绩不够理想。因此,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心理是提高语文成绩的关键。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心理呢?
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心理最重要的一点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写作文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写作感兴趣,敢于表现,是作文教学成功的前提。而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感受到写作文的喜悦。俗话说:“好人是赞出来的。”其实好的文章也是赞出来的。多赞美鼓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写作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对写作的热情,这是消除学生对作文恐惧心理很好的办法。赞美鼓励学生的方式方法很多,作文评讲课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很多学生认为老师在评讲课中当范文的文章是写得好的文章,那是一种赞美,是一种荣耀。而很多教师在作文评讲课中只是读写得好的作文,而好的作文相对来说很少,范围也相对狭小,教师要扩大宣读范文的范围,普通的作文,也要挖掘一两个优点,哪怕是一两个句子,把它作为范文,并加以赞扬。不要让范文成为尖子生的“特权”,要让一般学生也能够享受到这个荣耀,让他们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作文评语及分数也是激励学生的一个重要手段。对学生的作文,不要只是指出不足,更重要的是肯定长处和优点。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不在于传授了多少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有时一两句鼓励的批语,胜过一大堆指指点点,对于一般的学生,我们在批改作文时要不吝赞美之词,多挖掘学生的优点,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自信心。题目、词、句、内容、条理……但凡有写得好的地方,就在旁边批注上赞美之词,在评语中要加以肯定。如我教的班上有一位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不错,但他惧怕写文章,每次写作文就是一两百字。于是我这样写“你的文章内容很新颖,很具时代特色,句子也优美,如果你能把事例写得再具体一点,那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了”。经过不断鼓励,这位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得很快,成了班级的语文科代表。
学生的作文是经过脑力劳动的结果,作为老师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学生很看重分数,每当作文簿发回来时,第一时间就是看看自己得了多少分,高分就代表成功。那么我们为何不通过高分来对学生进行激励呢?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写得特别差的要特别对待,必须当面辅导。
没有写作素材是学生惧怕作文的另一个原因。多读、多写也是消除学生惧怕作文的一种方法,是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手段。古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山区学生由于地理环境及家庭经济的原因,生活单调,思想单纯,社会阅历浅,没见过什么大世面,特别是对一些新生事物,信息主要来源是书本和影视。因此,要会充分利用学校的报纸杂志,每周向学生推荐一两篇文章,每月向学生推荐一两本书(学校图书馆可找到的),并鼓励学生写读后感。同时要求学生写周记,刚开始时,很多学生觉得没什么东西可写,有的学生一篇周记只有几十字,于是我引导他们,周记的内容并不一定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可以写自己听到的或看到的,也可以写自己对某些事情的看法,可以写写自己的心情。慢慢地,学生就不会觉得没有东西可写了。
缺乏观察是学生没有素材的另一个原因。我认为观察可分为无意观察和有意观察两类,日常观察多为无意观察,这种无意识、随心所欲的观察不被人注意,往往记忆时间短暂。有意观察带有一定的目的,有意观察比无意观察的记忆要强很多。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有意观察的培养,直到使有意观察形成一种习惯。如布置学生观察一些对象,并把观察到的东西用日记或周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在平时作文训练时,我们也不要急于让学生去完成, 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了解观察。优秀的作品在写作前是需要深入生活,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需要调查研究,摄取写作素材。经过充足的时间去了解、观察,学生才能有材料写,才能写出一篇好的文章。有一次我布置学生写一篇人物作文,我先让学生选定一个自己最熟悉的人物进行观察,并做好观察日记。一周之后,我对学生的观察日记进行检查点评,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老师的点评深入观察。又过一周,才让学生去完成文章,结果这次写作学生完成得很好。
法国艺术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存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学生处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集体生活、家庭生活中,只要他们留心生活,坚持多观察,多思考,多写日记,多积累,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感受能力就一定会慢慢提高,写作水平也一定会慢慢提高。
作者简介:黄卫勇,1971年生,广东罗定人,大学专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写作。
(编辑:张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