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教育思想与赣南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研究

2017-12-29 00:00:00徐方亮
课外语文·上 2017年11期

【摘要】王阳明是明代中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阳明学派的创始人。王阳明的教学思想对现代教育思想有着启示的作用。在小学教育中,语文作为三大学科之一,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综合成绩。语文课文中会包含着作者深切的感悟以及丰富的联想,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难度较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想要做到让学生注意力集中,高质量地完成艰巨的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应注重教育方法的使用。本文研究分析王阳明教育思想对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研究的影响。

【关键词】王阳明教育思想;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王阳明曾主政赣南,在这里完成了人生的转折,他开始尝试将哲学思想与政治思想结合起来,终于成就了一代理学大师,他在赣南完善了理学核心理论“致良知”,也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并发表《传习录》《训蒙大意示教读》等代表作品,他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去人欲”,追踪圣人,认为人人皆可以成为圣人。《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关于课程资源,曾特别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开发、积极利用。”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对赣南小学语文教师实践起到了积极的启示作用。

一、“致良知”——王阳明教育思想对赣南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启示

“致良知”是王阳明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核心内容。其提出“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的观点,主要指人要靠心来认识世间万物,世间万物皆在心中。在程朱理学的大背景下,王阳明提出“良知之学,不明于天下,世之学者,蔽于见闻习染,莫知天理之在吾心,而无暇于外也”。提出正是因为“假于外”,造成了学者只高谈阔论而不做实事。认为,学习的核心目标在于“致良知”,而“知良知”需要“存其心”。在本质上来讲,其认为在接受教育时,学生应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中应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从人文资源角度看,赣南是理学的发源地,以赣州市文清路小学为例,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改变传统教学课堂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由教师完成授课部分,然而学习、理解、掌握知识的全过程由学生来完成,因此学生应处于主体的地位。在过去传统教学中,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教师作为中心完成教学,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具有的能动性。所以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结合王阳明在赣南的理学活动背景、挖掘资料,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掘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具有的能动性,激发其自身的潜力。在实施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时刻遵循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将其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调动积极性,挖掘其潜力,以教师为主导,科学、有目的地培养其语文学习兴趣。

二、“明伦”“德教”——王阳明教育思想对赣南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启示

“致良知”是王阳明教育思想的核心目标,那么如何做到“致良知”,就必须要在教育上注重“明伦”“德教”。王阳明提出,儿童教育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忠、孝、仁、义”,即注重孩子的道德教育。在《教约》中提出进行“德考”,目的在于让学生自我反省有没有失德行为,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目前我国的教育改革中提出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与王阳明的“明伦”“德教”思想不谋而合。在小学教育教学中,道德的教育是重点内容,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上应选取适合道德教育的诗歌、文章,赣南小学,则可以充分挖掘王阳明在赣南的理学活动内容与《传习录》等作品进行实地教学,将王阳明要表达的优秀思想以及生活中积极向上的观点、美好的憧憬传递给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以达到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目的,对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让小学生生活中时常可以看到王阳明在赣南实施道德教育的影子,引导学生抒发自身的情感,感知王阳明的道德与美育思想,并认识世界的美好。

三、“趋向鼓舞,中心喜悦”——王阳明教育思想对赣南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启示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掸拘检,如草木始之萌芽,舒畅达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在此,王阳明提出了“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寓教于乐的教育思想。将儿童比作草木嫩芽,必须顺应儿童自然的生长,才能健康地成长。相反,过分的教育等同于拔苗助长,违背了自然法则。不但不能起到促进孩子知识积累的目的,还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更加讨厌学习。在儿童时期,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因此应该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课堂实践过程中,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应该注重顺应学生的情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据考证,王阳明刚到赣南时,就订立南赣乡规民约,在赣南各县兴办书院、社学,刻印儒学经典,亲自授徒讲学,宣讲“致良知”学说,他在赣南修葺了濂溪书院,创办了阳明书院,还在赣南大余、龙南、于都等县创办了书院、社学计有二十多所。在赣南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涉及多重教学环节,各个环节中应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应多注重于生活息息相关具有趣味性的有意义的情景建设。语文来源于生活,在赣南,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将王阳明在赣南活动的历史事实,与实际教学相联系,对于不同学龄层次的学生,从他们对实际生活的认知与已经掌握的知识为基础,创设能够吸引学生的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造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例如通过创建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后兴趣将学生引入到情景中来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提问、探 索,最终引起共鸣,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可通过教学方法优化的方式来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据权威调查,单纯地喜欢教师通过讲授的方式来学习知识的学生,只占到9%。一味地运用讲授法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甚至对课程失去兴趣,导致成绩下降,走至恶性循环,导致偏科。因此,除讲授法外,应注重不同教学方法的应用。例如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发现学习法、实践教学法,等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重诱导、善启发”——王阳明教育思想对赣南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启示

在王阳明时期,部分学者认为其不切实际。但王阳明认为诗歌能够促进孩子树立远大志向,应该学习诗歌。提出通过设立诗歌、礼仪、读书等课程进行教学。赣南小学在实际的教学课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联系实际,如王阳明在任南赣巡抚时所写的《训蒙大意示教读》:“若近世之训蒙摨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让学生通过还原生活场景,能够理解诗歌的真正寓意,而不是单纯地死记硬背。“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学生只是一味地模仿背记,没有教师的指引,学生就像是被束缚的囚犯一样。王阳明提出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学习中学生应该具有自己的观点,不能只学不思考。灌输式教学会使学生失去创造力,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在学习上敷衍教师。据调查数据显示,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共计编排了56首完整的古诗以及7首完整的词。古诗词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教材中收录的古代诗词作品涉及主题广泛,随着年级的变化,数量以及难度也在不断提升。可见,小学语文对诗歌的重视程度。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很多教师会将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将成绩作为教育目标。在课程实践中过分地注重知识点,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与启发。例如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在互动教学中,可以使用体验式教学,小组讨论、分组辩论、举例分析等,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关注度,从而达到兴趣推动学习的目的。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备课前要考虑到这些因素。此类方法能够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互相交流,探讨重点及难点知识。通过互相探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提问、探索,最终引起共鸣,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以教师为主导,科学的、有目的地培养学习兴趣,积极投身到学习活动中。

五、“循序渐进”——王阳明教育思想对赣南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启示

王阳明提倡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我背致知,致使各随分限所及”,主要是指,接受的知识要在自身接受能力之内。学生根据年龄阶段,其接受能力也有着差异,生活经历也不同,接受知识的深浅不同。循序渐进是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的,根据年龄阶段的不同其学习任务的难易也不同,不能够盲目地为了求成绩,而拔苗助长。赣南小学语文教学中,应以教学启蒙为主,要遵循着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的普遍认知规律。学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接受过程。因此,在知识的教授过程中,根据不同学龄层次的学生,要做到按需授课引导学生自发地思考问题,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能盲目教学。要想使小学语文教学有成效,就应树立正确的目标。赣南小学语文教师以及教育管理者应根据不同年龄层次、心理特征,通过与王阳明在赣南生活、为官、讲学等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赣南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正确理解小学语文教育的目标,摒弃以往追求学习知识范围广及追求效率的做法,弱化小学语文教育的盲目性以及功利性。结合赣南特有的阳明文化,因地制宜,根据孩子不同时期来增减孩子学习量,不能够一刀切,促进孩子健康良性发展。

六、结语

王阳明丰富的教育实践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教育思想。虽然,在大时代的背景下,难免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但其提出的教学方法及原则,对于现在的赣南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课程还是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学校作为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在教书育人事业中负有历史使命。我国小学院校现阶段,对小学院校的教育体系改革也在逐步深入,教师也在不断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从传统的传授式到以学生为主体,从灌输式教学到注重学习实践,从重应试教育到注重德育教育等等。王阳明教育思想对目前的教育改革起到了启示的作用,笔者总结了王明阳教育思想并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在赣南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仓定志.和谐德育:教育改革的道德力量与精神支柱[J].教育探索,2010(19).

[2]李丕洋.浅析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及其成就[J].湖湘论坛,2005(6).

[3]梁军.王阳明的蒙学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J].晋中学院学报,2009(1).

[4]余文武.王阳明教育思想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5][明]王守仁,崔存明注.传习录[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6]张俊,刘玉.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J].新课程(上),2017(2).

[7]段宇娟.王阳明蒙学教育思想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启示[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

[8]吕越.民族民间美术文化进入大学美术教育的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7(2).

[9]王文波.王阳明教化哲学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

[10]周林汐.浅谈新视域下小学英语Phonics教学[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3(1).

[11]黄芳.库伯体验式学习理论观照下的普通高中现代散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2.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