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拓展与欣赏,增强诗歌阅读教学效益

2017-12-29 00:00:00赵昂
课外语文·上 2017年11期

【摘要】为增强诗歌阅读教学效益,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拓展与欣赏工作:一是课前通过自主搜集背景知识,让学生运用身边资源进行有效性学习;二是课中通过图片与相关文字资料的呈现,促进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与欣赏;三是课后通过诗文的补充,为学生打开一扇认识世界的窗口。

【关键词】诗歌教学;拓展;网络资源;欣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诗歌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几乎每一册教材的第1篇课文就是诗歌,这已经成为该版本教材的一个特色。编者是比较青睐诗歌资源的,这是因为诗歌是培养学生感悟、思维、欣赏等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为此,教师应透彻领会编者意图,精心设计诗歌教学。

一、课前:通过自主搜集背景知识,让学生运用网络资源进行有效性学习

诗歌的语言是凝练而又富有节奏的,思想是含蓄而厚重的。对于阅历和知识尚不丰富的小学生来说,往往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会遇到一些“拦路虎”。解决这一困难最好的办法就是帮助学生实现背景知识的积累,以促进他们对诗句的感知和理解,锻炼思维能力。课前知识的拓展应该是综合性的,内容包括图片、音像及文字材料,等等。比如在预习《我们爱你啊,中国》一文时,可布置学生上网浏览青藏高原、海南岛、桂林山水、杭州西湖,布达拉宫、战国编钟等图片的任务,借助图片走近这些名胜,了解风光特点和历史文物的价值。

比如《长江之歌》第1节诗中的“你从雪山走来”一句就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学生诵读这句诗自然想知道为什么说长江“从雪山走来”,“雪山”在哪里,一路“走来”经过了哪些地方。同样第2节诗中的“你从远古走来”也包含着丰富的信息:“远古”到底有多“远”、多“古”?其实,这两句诗写出了长江的源头和历史的悠久。然而,要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光凭反复地读是不能达到目的的,还必须让学生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而这些知识的获取最好安排学生自己在课前解决,让他们通过书籍或网络自主搜集、消化、积累,课堂上再进行交流、分享,这样可以为感知、理解诗歌奠定基础。总之,搜集与处理信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学会运用身边的资源进行有效学习。

二、课中:通过图片与文字资料的呈现,促进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与欣赏

首先,可以运用拓展的资料,促进学生对诗句内涵的理解。诗歌的意境是生动而优美的,情感是真挚而自然的,结构是严谨而又浑然一体的……总之,诗歌是“美”的元素的荟萃。教学诗歌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弄懂诗句内涵,想象并进入诗歌的意境,同时还要领略表达形式之美。而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单凭教师的讲解是不能奏效的;而必须鼓励、引导学生去自主感悟、思考、探究、交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了诵读的重要;“以读促讲”“读悟结合”,说明了读与悟的相辅相成;“口诵心惟”,指出了诵读与思考有着密切的联系;“探究、交流”,体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比如《我们爱你啊,中国》第2节出现了“清奇俊秀”这个词语,那么这个词语写出桂林山水怎样的特点?单从字面上是不能深刻体会到它的内涵的,为了解决这个词语理解上的难点,笔者在学生进行想象后,呈现了一组关于桂林风光的图片,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睛,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里山的奇形怪状、水的清澈秀美,促进了对这个词语的理解,激起了对祖国河山的无限向往。再如该诗第5节出现了“战国编钟”这个词,如果只向学生介绍它是我国古代的乐器,这样还是停留于肤浅的层面。此时,笔者又借助课件呈现下载的图片,学生顿觉耳目一新,口中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赞叹。这样做让学生跟陌生的“战国编钟”相识了,拉近了距离,感受到了我国灿烂光辉的文化,增添了骄傲与自豪。

其次,通过资料的拓展促进学生对诗句的欣赏。诗歌教学首要任务是要教学生好好地诵读,读得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就算成功了一半。当然,对于诗歌中典型的句子还要从形式上加以欣赏。比如《我们爱你啊,中国》第2、3两节中出现了“定语后置”的句子,为什么要这样后置?这是一个值得让学生思考的问题。此外,诗歌中还出现了好多整齐的“对句”和富有气势的排比句,这些句子都要引导学生去用心品味、欣赏,体会这种表达手法对于增强诗歌抒情效果的作用,并借鉴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三、课后:通过诗文的补充拓展,为学生打开一扇认识世界的窗口

一首诗歌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生从此就与诗歌“分手”。因为“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和引子,学习完课文只是迈开了“诗林漫步”的第一步,教师要趁着学生诵读的热情还未冷却,结合所学诗歌的内容或形式上的特点,给学生印发一些与之相关的经典诗歌,供他们诵读、欣赏,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提升审美能力。

比如《我们爱你啊,中国》以生动形象、富有节奏的语言,抒发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诗歌首尾呼应,好多句式非常整齐,无论是形式还是结构,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学习完此诗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分工诵读,即运用“男领”“女领”“男合”“女合”“合”的形式来朗诵。学生读得铿锵悦耳,充满激情。之后,笔者给学生下发了另一首歌唱祖国的诗歌——王怀让的《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其中“我是中国人——”“我骄傲,我是中国人!”两句诗歌中反复出现,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中国人扬眉吐气的豪情。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学生领略了诗歌充沛的感情和明快的节奏,同时在眼前浮现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雄伟画卷。再跟《我们爱你啊,中国》作比较,学生感悟到了两首诗在内容与表达形式上的异曲同工之妙。这种相似性或关联性的拓展,为学生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窗口。

总之,拓展是为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服务的,教师务必本着 “有度”“有效”的原则,切实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以增强诗歌阅读教学效益,丰富学生语文素养。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