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浅谈

2017-12-29 00:00:00汪永慧
课外语文·上 2017年11期

【摘要】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从根本上增强学生提出问题、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的积极主动性,这也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课改实践的方向。

【关键词】小学语文;“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教学理念,它要求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更是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传统课堂注重的是事实性知识复制,而对于理解、分析、应用、综合、评价则关注甚少,导致学生主体精神的弱化和问题意识的淡薄。现行教学体制下知识的传授大多数是靠教师的讲解,进行着“去问题”式的教育模式,教学过程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行的教育教学体制在基层教师中无法得到有效的改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课堂调控有效地实施“问题意识”的培养工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和能力,学会在质疑中探索求知。笔者通过如下的方式来实施:

一、在哪些节点上开展“问”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爱问

根据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可适度提高学生的思维程度,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引导学生表达真实的思想和感情,在一些课外活动中采用提供模板的方式开展此项训练。例如在课外辅导《一夜的工作》一文时,我出示了第七自然段中的一句话,也是本文的中心句:“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引导学生 边读边想:读了这个句子,你猜猜老师在读这句话时曾有过哪些问题?这时,学生兴致盎然,众说纷纭:1.这句话是谁说的?2.“简朴”是什么意思?3.课文哪些地方写了总理工作的劳苦,哪些句子又是写出了他生活的简朴呢?4.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在本教学片断中,学生能主动提问题,正是因为执教者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为切入口,创设问题情境,打开学生思路,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产生了提问的浓厚兴趣。

(二)从课文的“矛盾处”入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多处内容存在着“矛盾”之处,教师可很好地利用这些“矛盾”之处做适当引导,大胆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质疑和思考。学生通过对“矛盾处”的质疑,培养了问题意识,通过思考解决了质疑,完成了从质疑到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三)从课文的重点词句处出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语文课文中,要理解一篇文章,往往要去关注文章的重点词、句,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围绕重点词、重点句都能提出自己的问题,都能试着从自己的认知基础上就质疑谈谈自己的见解。

(四)从标点处引导,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经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在语文课堂中,有的标点符号也是蕴含意义的。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往往忽视了文章中标点符号的运用及意义,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不经意的标点符号处做文章,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从省略号、引号、破折号、感叹号的使用方面进行思考,会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

二、如何将“问”的效果保持并且达到最大化

(一)提前预习

通过提前预习感知教材,既为教学做铺垫、做准备,又培养了学生的思考、感悟能力。这是发现问题的阶段,要求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要勾画、注明、圈画、旁批,感知课文,发现问题,为下一环节做准备。

(二)设问导学

就是教师在学习新知前,通过检查学生自主探究、预习情况,进一步设计问题来指导学生学习。在设问中应该注意如下事项:

1.要有目的性。即必须针对整堂课的内容来设计,不能只涉及局部问题,要起到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作用。2.要有指导性。要让学生看到提纲就知道这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需要自己做什 么、怎么做。3.要有科学性。要按照“自学就能掌握——需学生讨论合作方能解决——学生知识能得到拓展、能力得到提高”三个梯度来设计。

(三)研讨合作

构建起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地盘”。讨论辨析是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讨论或辩论,是学生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教学过程。在后面环节中,学生是否有话来讲、有疑来辩,取决于这一环节。所以这一环节必须落实,不流于形式。其间,老师的任务也在于“导”。讨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智慧。同时在讨论中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实现信息交换,扩大信息和思维容量。并及时对各种意见进行比较,培养比较思维和评价思维。教师的作用重在学习方法上的导、牵、引。如怎样从课文中找依据,言之有理还要言之有据,而不主观臆断;怎样从表象推究本质等。

(四)展示交流

老师在这一环节中应当好主持人,而不是评委,不要简单地急于下结论,草率地评判学生讲得对与错,是与非。这样才能让“问”不断得到发展。

三、教师需要具备的素质

(一)要循序渐进

学生的认知遵循一定的规律,“提出问题的能力”发展包括五个阶段:独立主动阶段、简单模仿阶段、初步学会思考阶段、深入钻研阶段、创新猜测阶段。这五个阶段是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时应遵循这个规律,特别是初期,不可要求过高,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二)要坚持不懈

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学习成效不大的学生有时会缺乏耐心,甚至丧失信心,教师应避免这种急躁的心理,要善于换位思考,真正做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要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力求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来完成。

总之,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从根本上增强学生提出问题、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的积极主动性,这也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课改实践的方向。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