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教学目标设计重知识轻能力;教学内容设计脱离学生生活经验;教学评价注重总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发展是当下推进教育改革与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旨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是要将核心素养落实到教学设计这一环节中。本文对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探讨与研究,旨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题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实现促进核心素养发展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当今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在经过系统的职前专业学习后,已基本具有必备的学科知识基础,他们的专业教学能力提升的重点在于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即能否根据课程目标和实际学情分析,对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做出系统、科学的规划,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当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而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是本文要探讨的关键。
本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文献进行收集与整理,试图梳理当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以促进教学设计的发展。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设计重知识轻能力
目标是行为的导向,一节高效的课堂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恰当。新课程改革规定语文教学目标应为“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要“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然而,当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设计中表现出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知识教学被赋予神圣化、绝对化的地位。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倾向于认知领域,关注的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用可预测、可操作、可控制的行为目标代替“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我们应该看到这样的事实:“学生是以全部生命,而不是以某一方面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所以,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在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的全部身心得到发展,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2.淡化语文目标,冲淡文化素养的培养
深入到小学语文课堂听课,往往会有一种感觉,有些语文课和其他课程没有什么区别。小学语文课堂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通过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思维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所以,教师应该注重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与赞扬之情,进而达到对文化素养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然而,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感觉所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很遥远,对这种抽象的课程内容毫无兴趣。
(三)注重总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
传统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评价理论方面认为:“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以便及时调节和控制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主要是看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而对预期之外的、生成的学习结果考虑得甚少,在教与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努力和进步。基于这种教学评价,分数成了师生双方共同追求的目标,指导了教学的全部过程。
二、对策
(一)基于核心素养科学设计教学目标
1.立足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思维迁移能力的培养
学校教育要培养有知识的人,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会是这样。只要有学校的存在,就离不开知识的学习和传授,这也是被大家所公认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无法脱离知识而单独存在,只有通过知识的学习,才能保证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应以知识的掌握为载体,通过对知识的运用和建构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因此在目标设置中,教师需要立足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培养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和运用的能力。切不可好高骛远、本末倒置。
2.目标设置由知识主导转向核心素养本位
核心素养下所要培养的人,是指促进人成功和解决复杂问题所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情绪和价值观的集合体。教学设计中教师不仅要立足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要关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生成。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求教育者必须权衡好掌握知识与发展学生能力素养的关系。教师要确立“通过知识而教育”而不是“为了知识而教”的教学目标设计理念,培养学生形成高于语文学科知识的能力素养。
(二)基于核心素养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虽然是知识学习的过程,但是学生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学习什么样的知识,更取决于如何学习这些知识。只有当学生达到能够深度理解并能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发展智力,进而形成能力和素养。为了学生能生动活泼地学习知识,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化和灵活化。
1.以“境”育人,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化的教学场景,学生不仅能生动活泼地学习知识,而且丰富了学生情感的经历。这种情感经历对学生而言,是认知的一部分,是发展的过程。“去过程”“去情景”实质上就是去掉了学生必经的成长经历。所以,教师应该创设情境化的教学场景,强化学生的感受性,以“情境,情感”激发“兴趣”,只有把教材中的文本符号赋予情境化、生活化,知识才能渗入到学生的精神
世界。
2.以“生”为本,使教学最优化
教育教学发展的出发点和目的地应以关怀个体的生命成长为核心。课堂教学只有尊重个体的生命成长规律,才能提升个体的生命品质,彰显个体的生命价值。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设置教学内容,如小学低年级学生思维发展状态处于直观形象思维,从教材的处理中我们可以看到,低年级教材中的插图要明显多于高年级的,低年级的儿童处于感性最为活跃的时期。教师在语文教学设计时应该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多让儿童亲耳听一听,亲手摸一摸,亲自试一试,这时期的儿童对形状的敏感、色彩的敏感、声音的敏感要高于高年级儿童,教师应该抓住儿童成长的关键期,为儿童创设情境,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3.以“美”为境,培养审美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是人类追求文明的活动,是情感与智慧交融在一起的活动。语文教学的这一属性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设计中不能没有美。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必须突出美,让学生 能够充分感受到教材呈现的美的画面、塑造的人物形象、抒发的情感,在儿童面前展示一个美妙的世界。茫茫田野,绿树红花,那初生的朝阳,落日的余晖,飘飞的雪花可以令学生神思飞扬。引起学生对美的感悟与鉴赏,引起学生与文本的多元对话,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情感”与“思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健全的人。
(三)基于核心素养合理组织教学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要达到学生自己能读书、自己能作文,才称得上是成功。要达到这两点,语文教学必须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原则。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设计应该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意识的养成。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应该打破以往教学的弊端,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注重探究合作的历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
探究合作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让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独自去探究。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时,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教师要密切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活动,察觉学生的思维过程,以便在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给予及时的帮助与指导。教师应该关注学生问题生成、实践、操作、思维转化、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从而引导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形成。
2.合作探究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没有独立思考的合作探究是盲目的探究,是流于形式的探究,探究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力的培养。倘若这一切 不是建立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那么探究将是毫无意义并且是有害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应该注意学生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还未得到解决的问题,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研究。
(四)基于核心素养全面使用教学评价
1.体现人文关怀,遵循人格的“差异性”和“完整性”
核心素养更多地关注人的培养,其目标是指向未来符合社会发展的健全人的,因此教师的评价应该更多地突出人文关怀,是“人与人”而非“人与物”的人际对话,心灵交融。教学评价不能过分注重甄别和选拔功能,应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应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发展状况。小学语文课程是完善学生个性发展,充满个性色彩的教育活动,教师应尊重生命个体的完整性,不能断章取义,要以发展、长远的眼光去评价学生。
2.方式灵活多样,鼓励学生的“发展”和“创新”
评价方法多元化,不仅老师可以作为评价者对儿童的作业进行评价,也可让儿童之间互相评价,从师评走向自评、他评,也可以让家长参与到评价过程中,让孩子有为自己作业辩驳的机会以及知错就改的可能性,打破以往语文课堂单一的评价方式。另外,教师的评价语言应充满赏识性、鼓励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面对同样的一篇课文,由于每个学生先天的气质、禀赋及后天的家庭环境、生活经历不同,产生的审美感悟也会不一样。
3.把握关键时机,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光处”
课堂评价应把握住关键时机,对学生新奇独特的想法给予积极可定的评价。当学生的回答超出教师的预设时,教师应具有应变的能力,及时给予学生肯定的或否定的评价。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课堂教学,由于学生回答的问题没有在老师的预设范围内,老师无法给予即时评价。俗话说,对的事情要在“对的时间”来做,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即时给予适当的评价。
教学设计是落实教学的重要环节,核心素养导向下课程改革最终要落实到教学这一环节,教学设计对于每一个教育者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燕丽,周辉,黄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10).
[2]郭玉英,姚建欣.基于核心素养学习进阶的科学教学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3]鲁洁.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塑造知识人[J].教育研究,2004(6).
[4]郭元祥.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与方向──兼论深度教学[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6).
[5][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全一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编辑:张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