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教学正是通过对一篇篇文章的阅读来获得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提升素养,从而实现语文教育目标,这是语文学科的特质。可见,文本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是实现语文教育目标的载体,是关乎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
【关键词】阅读教学;教学方法;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此,我们不得不思考文本阅读教学效率高低的问题。然而,目前阅读教学的现实总是让人感叹万千。在新课程改革前为人们所诟病的“少、慢、差、费”,似乎又隐隐约约地回到了语文课堂上,或者说它根本就不曾离去。于是,我在思考、探索,一直在改变现状,努力提高文本阅读教学的效率,特从如下几方面具体阐述。
一、关注学生的阅读初感
对于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阅读方式、不同的理解角度、不同的心得体会,即每个人的审美倾向和关注点可能是有差异的。因为每个读者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心理结构、情感状态等是有差异的。那么,对于课堂阅读教学而言,我们就得关注个性差异,关注学生阅读的最初感受。
然而,我们更多时候习惯于用自己的阅读方式来带领学生统一走进文本,这样就造成阅读的路径单一、方法单调、所得相同,当然课堂也就很沉闷,没有个性的因素,更不用说有创新的火花。举《故乡》中年闰土的分析为例。
传统的做法,老师往往会问学生:文章用什么方法来刻画中年润土?学生会明白是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然后教师就叫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并且逐句分析,归纳出中年闰土的性格特征。
这种教法看起来十分合情合理,也是有方法、有过程、有结果。但仔细想来,它实际是以教师的思维来统一学生的阅读,没有了阅读主体的个性差异。学生究竟会怎么读,我们一无所知。
如果我们改变理念,关注学生的阅读初感,结果是不一样的。我在教学实际中就是这样操作的:
1.学生自由、专注地朗读文本选段,说说中年闰土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并找出相关的文字。
2.学生展示。
印象一:见到我时欢喜又凄凉的神情。
印象二:对我恭敬的称呼“老爷”。
印象三:麻木的神情。
印象四:沧桑的外貌。
印象五:沉默……
3.谈论“为什么”。这里包括两个内容,一是这些文字的本身包含着什么?为什么你对这印象特别深?这与你的生活有何联系?或是让你联想到什么?
例如有学生说中年闰土留给他印象最深的是“沉默”,沉默在文中表现为:叹息、摇头、抽烟。这些文字包含了他心中无限的苦,真是苦不堪言。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前两年生意不顺,变卖了房子,那时的父亲也像此刻的闰土一样,整天唉声叹气、拼命吸烟。
4.教师要及时引导,不断深化。
在学生交流中,教师要抓住契机,引导深化。有个学生说闰土的“摇头”是一种无奈。
这时,我就追问:为什么说是无奈?结果学生说得没有什么新的发现,还是在同一层面上滑行。我引导:无奈是什么意思?学生明确:一个人想实现某个愿望却又无法实现时就会出现这种心理。我再问:闰土的愿望是什么?为什么无法实现?这一问难住了学 生。我就要求学生再读相关的语段,找出关键的信息来回答。学生找到“香炉与烛台”后明确,闰土的生活愿望就是要过上温饱的日子。可是社会的现实使他无法实现,然而他把实现愿望的一切寄托于神灵,足见其精神的麻木。
我认为关注学生的阅读初感,可以让阅读多样化,激发学生阅读与探究的主动性,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二、教学目标的明确指向与教材取舍的亮点意识
面对一篇教材,教什么,不教什么,即教学内容的确定是首要任务。语文有别于其他学科,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由教材本身固定的,它们有着严谨的教学链条与体系。而语文完全不一样,因为语文的教材只是一篇篇范文,教学的具体内容是不确定的,因此教学目标也是朦胧的。那么教学目标与内容的确定就是进行教学的前提条件,这关系到教学活动的方向与成败。
面对教材,许多教师面面俱到,什么也舍不下。这样就造成内容繁杂,包罗万象,重点无法突出。我认为教师应该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取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立足于教材,根据整体目标的安排,取教材之精华,舍弃枝叶,即要树立运用教材的亮点意识。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本文的亮点就在于巧妙的取材视角和浓厚的深情。本文写父亲,看起来也是十分平常,就是一件父亲为孩子买橘子送别的故事。然而读来令人感叹不已,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为什么?反观我们的学生,总是无事可写,虚假拼凑。难道在学生的生活中父母没为孩子做过任何事吗?其实是做了无数件比买橘子更壮大的事、更动人的事,那么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就写不出来呢?这值得深思。从这点出发,本文的最大亮点就是在写作上的教学价值,超越一切所谓的目标。
写父亲,写生活中如此平常的一件事,有如此的感人魅力,关键在于如下几点:
1.特殊的生活背景。那是在家庭祸不单行的日子里,人去财 空,令人无限心酸与凄凉。而在如此境地中的人的情感是特别脆弱的,因此父亲的一言一行就显得如此珍贵,如此令人心动。2.特殊的角度。写父亲的文章不少,但作者写的是背影,一个默默而衰老的背影。3.平凡的细节——买橘子。它给我们的借鉴价值:生活中这样的小事多不胜数,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觉得无事可写?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关注吗?学生之所以无事可写,那是因为对生活里的事缺乏必要的分析。一件细小的事,如果分析其生活背景,找到表现事情的特殊角度,自然就会令人为之动情。
这就是亮点,它应当成为教学的支柱。这样的阅读教学才有可能是高效有用的。如果教师能引领学生突破了这一点,我想学生的所得是受用终身的。
三、关注学生言语表达的品质
提问是阅读教学的常用方法。有提问,学生自然就有回答。对于这样的课堂环节,我们似乎早已司空见惯,不觉得有什么可以值得思考的。其实,这是决定语文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对学生的答案,许多教师往往只着眼于答案内容的正误,而对于学生的言语表达(即语言形式)却很少追求。这是目前语文教学中的事实,但这恰恰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实质。
如果语文学科只要求学生答案的正误,那么这与其他学科有什么区别呢?语文之所以是语文,是因为语言。所以,语文在关注内容正误的前提下,更要注重这个内容的载体(语言)的品质,即语言的优劣。同样的内容,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所以,语文课堂一定要关注学生语言表达的品质,力求学生的表达要做到简洁生动、合乎情境、思路明晰、富有情感。
关注学生言语表达的质地,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提出语言表达的具体要求。许多教师为了鼓励学生发言,常常让学生想怎样说就怎样说。这样的出发点是正确的,但仅限于开始时活跃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所为。如果长期这样随意地说(写)是不足取的,因为长期如此,无要求地训练,必然使学生思维混乱、言语平庸。例如在指导学生归纳文意时,可以提出语言表达的具体字数(以训练其简洁),可以提出必须运用成语或修辞手法(以训练其生动)等。
第二,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可以提供一种语言表达的基本框架。框架,看起来似乎是一种约束,但它更是一种有效的引导。在一定框架的引导下,学生的语言表达就会做到有序有理、思路清晰、表达流畅。例如在学习《曹刿论战》中,我要求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我就出示这样的框架:“我认为(曹刿/鲁庄公)是个……的人,从文中‘……’可以看出,因为……”这样的基本框架就明确了学生语言表达的思路、条理与过程。
第三,在学生具体表达的基础上要精益求精,力求完美。面对学生的表达,首先不能只停留在所表达的内容上,更要对学生表达的具体语言进行引导,促使学生的语言表达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例如在教授《愚公移山》一文,为了把握学生的预习情况,我让学生用一句话来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听了学生的发言后,我觉得学生的表达还不够简洁与生动,同时也缺乏个性。因此,我就引导学生借助标题,采用添加的方法来表述文章主要内容。
示例:“……的愚公( )移……山。”
这看似一句语言表达的模式,其实包含着许多语文的能力因 素:(1)要添加省略号的内容,就得筛选信息;(2)要添加括号的内容,就得理解愚公移山的过程;(3)要添加横线里的内容,就得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4)每一个添加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开放性,答案是多维的;(5)要添加适当的内容,必须要运用恰当词语或短语。
总之,关注学生言语表达的品质是语文学科的本质要求,更是提高语文素养、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必由之路。
四、将语文思维的过程具体化
在阅读教学中,当许多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生答案的正误时,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失去宝贵的财富——语文思维。道理大家都明白:有正确的思维才可能有正确的答案,错误的思维必然产生错误的结果。可是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对学生语文思维的训练,对学生获取答案的具体过程缺少高度的关注。我们在听课中,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答对了,老师就给予肯定;答错了,老师就让其他学生继续回答,或是自己公布答案。这个熟悉的课堂场景,却存在着天大的弊病,可以说是稀里糊涂。
弊病一:只关注答案,不顾答案产生的过程。
弊病二:对学生的具体思维一无所知,根本无法知道学生思考的路线与方法是否科学。
弊病三:失去对学生思维的分析与引导,也就无法形成真实的语文能力,就可能出现这样的状况:同样类型的题目,今天会做,而明天却做错了。如此反复,效率何在?
因此,我们不要只满足于学生能否获得正确的答案,更要关 注答案产生的具体过程。下面以《曹刿论战》的教学片段为例加以说明:
师问:标题“曹刿论战”中的关键词是什么?学生明确:论。
师问:那么,曹刿主要谈论了有关战争的什么?
学生一时语塞,之后开始发言,但总是显得零乱。我觉得这是学生思维零乱的体现,所以此时我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将思维过程具体化。具体步骤如下:
1.师问:文章哪些段落是谈论战争?明确:第二、四自然段。
2.读第二自然段,想想他们之间的对话是围绕哪个话题?反复读了之后,学生明确:何以战?
3.何以战是什么意思?这是谈论战争的什么?明确:凭借什么同齐国作战?这是战争的依据。
4.那么战争的依据是什么?再读文段,找出关键句回答。明确: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用现代汉语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想想为什么凭借这一点可以同齐国作战?
明确:因为这是为老百姓做的事,国君没有冤屈百姓,秉公办事,所以百姓会拥护国君。
6.总结:本段谈论的是作战的依据——取信于民。
7.归纳思路:细读——找出关键句——分析——准确表达。
以上所述只是一个特殊的例子,不足为奇。但由于将思维的 过程具体呈现在学生的眼前,那么思维便不再抽象,变得具体可操作。学生自然就能举一反三,用这样的思维方法来解决类似的语文问题。
我始终认为,正确的思维重于正确的答案。答案是静止的,而思维是可再生的,一个正确的思维可以创造出许许多多的正确答案。可见,培养起正确的语文思维,就一定能提高语文阅读的效率。
综上所述,提高文本阅读教学的效率势在必行,同时更需要广大同行谨慎思考和不懈探索。立足语文之根本,审视自我,勇于创新,开创文本阅读教学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程翔.课堂阅读教学论(2005年版)[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