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问导学让智慧生成课堂

2017-12-29 00:00:00郑威威
课外语文·上 2017年11期

【摘要】巧妙的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笔者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实践,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谈几点粗浅的想法。

【关键词】语文课堂;提问;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巧妙的课堂提问,能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但纵观目前的课堂教学,发现提问存在着不少问题:有的问题肤浅,缺乏思维深度;有的问点随意,缺乏目的;有的提问形式单一,缺乏新意;有的不考虑时机,凌乱无序;有的一问到底,琐碎杂乱。有时原本很活跃的课堂,就因为教师的一个问题问得不当,气氛很快就沉闷下去,学生一头雾水,教师更是无所适从。那么,教师应该怎样解决以上这些问题,追求课堂中的有效提问呢?笔者经过自己的探索与实践,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谈几点粗浅的想法。

一、把握好提问的“点”,明确提问的目的

教师要想让自己提出的问题有价值、有思考性,就必须对文本进行细细的解读,弄清文章的主旨,准确把握好提问的“点”。所谓问点,就是提问的切入点,教材里可以设问的方面很多,这就要求教师精心选择问点,问题提到点子上。问点的选择一般可以从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抓住文章的“关键点”提问,诱发学生积极思维

文章会有一两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句。在阅读理解时,教师可以抓住这些词句,设计巧妙的问题,然后层层剥茧,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帮助他们弄懂文本的要点,使“文”与“道”的教学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如教学《成吉思汗和鹰》一课时,我紧扣文章的关键句“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设问:成吉思汗的“发怒”表现在哪儿?学生通过阅读,结合人物神态、动作开展讨论、交流,明白了成吉思汗的发怒在于他不理解鹰的苦心。通过教师问题的巧妙引导,学生在读、思、议过程中寻求问题的答案,同时领会了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抓住文章的“矛盾点”提问,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课堂的提问如果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从而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如果巧妙地抓住文本的“矛盾点”发问,就会促使学生思维兴奋,有效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进入高效的学习状态,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也就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凡卡》一文中,在凡卡回忆乡下生活时写道:爷爷守夜时冻得缩成一团,耸着肩膀……在冰天雪地里和爷爷一起砍圣诞树,两人冻得吭吭地咳。乡下生活很艰苦,可在凡卡的回忆中却是那么美好、快乐,在信中还一直乞求爷爷把他带回村子里。我就抓住这一矛盾点提问:“既然乡下生活这么艰苦,那凡卡为什么还哭着、跪着求爷爷把他带回去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热情。学生迫不及待地在文章中探寻答案,自然地把乡下生活和莫斯科生活进行了对比,从中体会到了凡卡在莫斯科学徒生活的悲惨和痛苦。在对这一矛盾的探求中,他们更好地领悟到了文本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二、控制好提问的“度”,掌握提问的技巧

凡事要有度,课堂提问也不例外,提问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思维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控制好课堂提问的“度”。在我看来,要控制好提问的“度”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控制好提问难易的“度”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难易要适度,既不能让学生伸手可得,也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问题过于浅显,就如一碗清水,索然无味;问题过于深奥,犹如茫茫大海,深不可测。教师在提问时应避免过多出现如“是吗”“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齐声答的问题,这种提问形式会使学生不假思索随意回答,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能促使学生积极的思维。相反,提问过难,超过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理解水平,学生只能望“问”兴叹,在几次答问失败后丧失了回答的信心和勇气,从而渐渐产生畏惧心理。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应有启发性,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最终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实”。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含义深刻,如果教师直接发问:请同学们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学生肯定不知所云。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了解鲁迅先生当时的处境,再问“四周黑洞洞”指的是什么?“碰壁”真的是鼻子撞到墙壁吗?你是怎么理解“碰壁”的?了解了重点词的意思后,再让学生结合当时背景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就能轻松给出答案了。这样层层递进设计问题,不仅降低了问题的难度,而且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考虑问题更全面更有深度。

(二)控制好提问数量的“度”

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上出现了教师由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的现象,教师一个接一个不断发问,学生一个接一个忙于作答,看起来课堂气氛很活跃,其实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课堂上问题数量太多,自然挤去学生读书思考以及动笔的机会,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只是凭主观想象来疲于应答。有效的提问应该注意控制提问的数量,尽量避免问题“散”和“乱”。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控制好问题的数量,哪些必要问,哪些不必要,用适量的提问来控制课堂节奏,使课堂张弛有度,学生就不会出现疲劳和厌倦。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要灵活应用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精心设计好每一个课堂提问,努力掌握好这门艺术,“问”出学生的智慧,“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使课堂营造出良好、积极、活跃、有创意的氛围,让精彩的提问生成出智慧的课堂。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