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听障学生句子理解能力培建的策略

2017-12-29 00:00:00潘莉
课外语文·上 2017年11期

【摘要】普通学生5岁已经基本习得常用语言,句子结构逐渐复杂精熟,6岁能使用复杂句子依顺序描述复杂事件。而此年龄段的听障学生因为生理上的缺陷,语言理解或语言表达与同龄相较,有显著的偏差或迟缓现象,造成沟通困难。本文在对我校一年级学生句子教学发展现状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围绕句子理解展开具体教学,提高听障学生学习句子的能力。

【关键词】一年级;听障学生;句子理解;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对于刚刚步入小学的听障学生来说,句子是沟通交流的基础,能否正确理解文意、进行正确的应答,要依赖于句子的学习能力。我校一年级的听障学生虽然到了甚至超过入学的年龄,但他们在理解他人话语、表达自身需求等方面存在诸多障碍,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与同龄相较,存在显著的偏差或迟缓现象。针对他们的语言发展现状,笔者认为,应立足教材,充分挖掘学句资源,运用范文,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指导听障学生理解句意,需因文而异、因需要而异,选择不同的策略与教法,突破听障学生理解的障碍关。

一、直观演示法

(一)以图解文

图片是提高听障学生视觉注意力非常好的手段,借助具体的、直观的事物学习,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语言。比如《看菊花》一课,运用多媒体播放菊花的五颜六色与形态各异,学生通过图文对照,就可以理解“菊花黄的,白的,淡绿的,紫红的,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

(二)动作演示解文

演示法是低年级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学法,生动逼真,互动性强,参与度高,易于理解。如学习句子“人们边看边走。”理解连词“一边……一边……”无须教师讲解,简单的一个动作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诱导出“边唱边跳、边说边笑、边走边听、边看边吃”更多的句子。

(三)实验演示解文

课堂小实验是对某种现象或结果的验证,建立因果关系。不仅能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句子内容,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学习课文《乌鸦喝水》一文时,我带着学生一起进行实验演示,通过观察“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乌鸦就喝着水了”全过程,理解“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

二、角色体验法

角色游戏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替代的材料,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课文中的内容。如通过分角色对话,理解小白兔的难为情和小黑兔的得意与不服气,探究谁更值得被点赞,兔妈妈为什么要把最大的蘑菇奖给小白兔;通过分角色表演“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帮助学生理解“蚂蚁”和“蝈蝈”两个动物形象。教导学生学习不同角色间的交往方式,同时在扮演不同角色任务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语言,掌握简单的社会行为规范。

三、经验带动法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不是如一张白纸般空着脑袋进入课堂学习的,学习是学习者带着他已有的知识经验,在他人帮助下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积极发挥学生已有经验的作用,有意识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似曾相识,有话要说,有话可说,自然交流。《人有两个宝》里“双手会做工”一句,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拓展表达“双手还会做什么”,如“手会变魔术,妈妈的手会织毛衣,爸爸的手会打电脑”;课文《家》的中心句式“……是……的家”,学生平时如能留心观察生活,或通过阅读、电视等媒介积累动植物的相关经验,就可以造出更多的句子,如“泥土是蚂蚁的家,大海是鲨鱼的家”。

四、情境创设法

语言习得是在与周围人或环境的互动下完成的,学生学习语言时,要尽可能在真实的场景或模拟的情境中进行语言教学,获得真实的体验。孩子们一直生活在大人的保护之中,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真正遇到危险时,他们多数人的反应就是找爸爸妈妈帮忙,课堂上我积极创设生动典型的教学情境,预设各种危险情境,如遇到陌生人、在超市与家人走失等,启发学生去思考,积累更多的社会经验。

五、抓住关键句探究法

课文中有一些重点词或句是作者表达思想情感的泉眼,是贯穿全文的中心点。如果教师善于发现这些泉眼,并以此展开教学,那么学生思维和情感的活水就会源源不断地冒出来。如《这儿真好》一课,“这儿真好”一句不仅是课文的题目,又是贯穿课文的中心句,在课文中出现了两次,教学中我组织学生紧紧围绕“好在哪里”展开探究学习。

六、启发想象法

一年级语文课文中出现不少比喻句,表达生动形象,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好素材。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在头脑中浮现形象,体会句意。然后抓住比喻句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本体和喻体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如“太阳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鲜红的气球”,引导学生发现“太阳”和“气球”之间的相似点,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供几个词语形象,启发学生想象,练习用比喻句说话。

七、结语

句子理解是一年级听障学生最重要的一项技能,是正确清楚表达的前提,理解得越多,表达得就越多。理解得越准确,表达得就越清楚。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顺应听障学生的语言习得规律与学习特点,采取积极的教学策略,丰富学生的句子理解,发展学生的认知思维,扎扎实实打牢句子学习的基础,为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情境教育精要[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2]刘巧云,范顺娟,段弘艳,等.儿童语言习得的基础理论及其对语言康复的启示[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5(5).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