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2017-12-29 00:00:00金炼
课外语文·上 2017年11期

【摘要】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传统教法多是先言后文、言文叠加、重言轻文,教学内容固化单一,形式重复单调,课堂沉闷单薄。文言文本是一个整体,所以“文”和“言”也应作为一个整体,通过教师的设计,将“言”和“文”回归一体、自然融合,这样,文意理解便水到渠成,情思志趣也一脉相承,即教学的“文言合一”。学习文言文,更重要的是学习先贤思想、 古代文化,以及传承经典和民族瑰宝,同时,也是“以古鉴今”“择善而从”,熏陶完善自身言行、内心,知识内化为修为,我想,这便是素质教育的初衷。

【关键词】先言后文;言文叠加;重言轻文;文言合一

【中图分类号】G622 【中图分类号】A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因为文言文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所占篇目比是极高的,而且呈年段递加、增难趋势。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本,基本每单元末篇都是文言文,八、九年级课本,基本每册都有两个单元的文言文。同时,文言文题材,由写人、叙事向写景、说理转变,由浅层形象理解向深度理性辨析转变。这样,使得文言文的学习、教学难度也随之加大。

既然这么多,这么难,为什么还要学习文言文?除了是规定的教材篇目,考试需要考察,更重要的是,文言文是悠久中华文明和历史经典的重要承载之一,中学生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习得历代古文风韵、先贤思想,内化、提升自身修为。当我们看到有鸟飞过的湖面时,可以脱口而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只会说,天上有只鸟;当我们看到大漠黄沙漫漫时,可以脱口而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不是只会说,地上都是沙子。我想,这就是语文教学的素养,这就是素质教育的沉淀。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多是先言后文、言文叠加、重言轻文。这里的“言”,即文言实词虚词释义、段落篇章翻译;这里的“文”,即文章结构、思想、写法。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先字词理解、翻译,再章法分析,将言和文完全割裂,教师多热衷于基础理解与背诵。因此,教学内容固化单一,形式重复单调,课堂沉闷单薄,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难被调动起来,原因是,整堂课处于单调乏味、低层思维运转状态,好学生吃不饱,学困生不想吃。

在先言后文、言文叠加、重言轻文的教学模式中,单一的文言字词教学,一旦脱离鲜活的文本语境,理解和记忆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反而让教学和学习走向呆板和机械。即使是基于理解文意后的文本品读,老师也常认为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可是教学推进还是常有艰难和尴尬。因为学生一开始的学习就脱离了语境,基础理解就会不扎实,现在为了品读即使回归语境,学生也很难进行深度品读,更难真正溯源作者思想。在公开课上,一般需要一节课呈现,有的老师为了上课的深入和精彩,会选择压缩言的教学,少讲言多析文,但没有了扎实文意理解的支撑,文的理解自然很难走向深远。但如果基础梳理多了,文章章法、思想品悟就会推进仓促,甚至囫囵吞枣,这样的公开课又缺少了深度和精彩。所以,言文分离式教学,言文叠加式教学,常会顾此失彼,让教学走向两难境地。

实际上,从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学科学实效来看,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应先考虑如何将“言”的理解巧妙地融入“文”的分析中,也就是将“言”回归到“文”的语境中去理解 ,通过“文”的分析,自然有效带动且加深“言”的理解。这样,“言”的理解是具体的,是有章可循的,一定也是深刻的;同样,“文”的品读、探究,建立在“言”的理解基础上,一定也是准确的、水到渠成的、深入的。只有“言”和“文”真正回归融合,才有名副其实的“文言合一”,学习古代文化和先贤思想,熏陶完善自我的言行和内心,真正做到有实效,素质教育才有径可循。

我也一直在学习并践行“文言合一”的教学,下面就结合曾经执教的课例,谈谈“文言合一”的具体教学实践。

回顾我上《陋室铭》的一点设计,这篇短文的中心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于是便以此作为切入点。首先,请学生回答“德馨”的含义,结合注释,即 “品德高尚”,如果只停留于此,“言”的理解便是单薄的,因为脱离了“文”,也难以深刻。于是,再请学生在文中圈划出“德馨”的具体体现,很快确定“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直到“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设计意图,是为了将“言”自然融合到“文”中,让学生通过“文”的具体语境,来加深理解“言”的文本含义,这样也就顺势带动了“文”的分析。

接着再问学生,第一句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妙。大部分学生认为是“上”和“入”,然后,请学生品读探究这两个字的妙用。结合语境,“上”本来是方位名词,这里后面接了名词,如果再当名词翻译,自然是不通的,显然要活用为动词,结合语境推断有“爬上”之意,“入”也是动词,结合语境理解为“映入”之意。这样,在结合语境理解“言”的基础上进行文本分析,“文”的品读探究便水到渠成了。作者把静态的“苔痕”和“草色”写活了,富有灵动之美。再进一步品读,学生又从苔痕的“绿”和草色的“青”中,进一步挖掘出这里来人之少,绿意之浓,再进一步提炼概括,“清幽”之境的理解就恰当而自然了。

于是小结,“德馨”的第一层含义:品德高尚的人选择清幽、有灵气的环境居住。后面依法言文结合、言文交融,“何陋之有”的探究,于是便有了实在的着落,环境清幽、朋友博学、生活高雅。

“文言合一”的教学,是主张不割裂“言”和“文”的教学,还要让“言”在“文”中自然游弋,实现言文互补、言文交织、言文融合。“言文合一”的教学,较之传统的先言后文、言文叠加的教学,更符合认知规律和教学实效,摒弃了重言轻文的单薄沉闷,走出了言文叠加的尴尬困境。“文言合一”教学,“言”是深刻、有章可循的理解,推动、深化了“文”的品悟,这样实在的“文言合一”教学,也一定是学习古代文化和先贤思想的坚实根基。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因此“文言合一”的教学是必要的是急切的,更是任重而道远的。“文言合一”教学,灵活科学的教学设计,启发学生质实的理解和灵动的思维!

作者简介:金炼,1980年生,安徽安庆人,江苏省南京市宁海中学分校,大学本科学历,中教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

(编辑:李艳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