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如何教好识字课

2017-12-29 00:00:00梁显明
课外语文·上 2017年11期

【摘要】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各学科的重要保障,教好识字课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本文从当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通过实际教学案例简要介绍小学识字课程优化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小学阶段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积累汉语字词,其中,识字教学尤为重要,识字是学生未来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加强识字教学力度,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提高小学生的识字水平。因此,小学教师需要重视识字教学,创新现有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创造开放、快乐的学习环境,从而培养学生对语文产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一、当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识字课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当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是教师为学生展示生字的结构,并分解生字笔画,学生跟着教师一起进行书写,这种“填鸭式”识字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识字阶段的小学生年龄过小,通常为六七岁的儿童,这一时期的学生认知能力较低,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不能够完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会出现走神现象,不利于识字教学的顺利开展。另外,传统识字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较少,学生的学习情况无法得以及时反馈,教师不能根据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来调整教学,从而影响了小学识字教学效率。

(二)小学语文识字课忽视学生能力培养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一些教师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往往只在教学中将生字的形态、结构、读音及含义直接教给学生,学生无法抓住生字的特征,久而久之,学生对汉字的辨识能力得不到提升,对学生学习生字造成不良影响。与此同时,教师过分重视单独生字的教学,而没有帮助学生总结汉字字形、读音及含义规律,只能教师教一个,学生学一个,致使识字教学的效率无法提升,抑制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小学语文识字课学生学习负担过重

传统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目标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练习来实现,笔者在走访和调查时发现,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尽快掌握生字,为学生布置大量的抄写作业。小学语文教材中,每节课的生字有七至十二个,学生课后作业负担很重,六七岁的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快速发育阶段,课后作业过多会对学生身体造成不利影响,尤其影响学生脊柱、眼睛等方面的发育。另外,学生在机械性地抄写过程中,极易丧失汉字学习兴趣,甚至还会产生厌恶、逆反心理,因此部分学生会采取消极态度对待生字抄写作业,出现学生作业字迹潦草现象,从而极大影响了小学识字教学效率。

二、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优化策略

(一)小学语文识字课开展游戏教学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性格上较为活泼,无法长时间专注在一件事情上,因此,教师可以开展识字游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同时还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识字教学效率。识字游戏教学有很多方式,教师应根据识字教学的实际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行之有效的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进行识字游戏时,课堂氛围异常活跃,教师应重视课堂纪律管理,避免因教学游戏失控造成的安全隐患。例如在《姓氏歌》教学结束后,教师可开展识字接力比赛,教师在课前准备《姓氏歌》生字卡片,将学生所学生字写在卡片一面,将其读音写在卡片另一面。在教学前,教师将学生分为四至六组,保证每组人数相等,小组中学生汉字掌握能力一致,并要求学生纵队坐好。教师用卡片展示生字的读音及含义,各个小组学生按照座位顺序到黑板上写出与之相对应的汉字,一个学生写完后,同组另一个学生才能继续写。最后,全部小组均完成比赛后,在保证正确结果基础之上用时最少的小组获胜,教师可以为获胜小组成员颁小奖品。比赛结束后,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解释和阐述,从而降低学生的错字率。通过这种识字游戏来巩固《姓氏歌》教学效果,为学生营造快乐、开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竞技环境中挖掘学生潜能,使学生在游戏中获得知识,进而提升识字教学效率。

(二)小学语文识字课创设教学情境

合理的教学情境能够促使学生快速融入学习状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及认知规律来为其创设识字教学情境。汉字具有极高的象形性和形声性,教师可以利用汉字这两个特点,为学生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识字课堂质量。例如在《一封信》教学中“笔”字学习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一支毛笔,让学生猜测这是什么字,学生猜对后,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一支竹质笔杆,下面装一些动物毛发,“竹”加上“毛”就形成了毛笔的“笔”字。类似的汉字还有:“人”靠在树“木”上是休息的“休”字;“日”“月”相加是光明的“明”字;两个“木”相加是树林的“林”字;“目”边有“水”是眼泪的“泪”字,等等。通过汉字象形特点来创设与之相对应的情境,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教师也可以根据汉字的形态来编写或选择字谜,学生在猜谜的情境中获得知识。“牛”字与“午”字结构相同,形态相仿,学生极易混淆,在学习“午”字时,教师可以编写字谜:“家有一老牛,打它不出头”,学生在猜字谜过程中,就会掌握“午”字的形态特征,同时了解“午”与“牛”的区别。汉字字谜很多,教师可以自行选择,诸如,“乌鸦只有一只眼——鸟”“分出一半——岔”“十月十日——朝”“田边两棵树——棵”等等。字谜是我国传统的文字游戏,也是汉文字独有的语言文化现象,教师应根据每节课所学的生字来编写相应的字谜,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促使学生产生识字兴趣,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质量。

(三)小学语文识字课利用多媒体设备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日趋广泛。识字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设备,使教学过程更为流畅,教师可以节省大量的教学时间。尤其是一些结构比较复杂的生字,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来重新分解生字结构,将每一个笔画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一来,学生能够轻松学习生字,同时避免教师重复性、机械性地教学。由于汉字具备极强的规律性,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用Flash动画的形式来展现汉字的规律性,使学生能够掌握汉字的基本规律,从而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在未来学习和生活中见到生字时,运用自身掌握的汉字规律来对生字产生初步认知,这种能力应当在教学中大力培养。例如学习“躁、臊、澡、操、噪、燥”这几个字,字形相仿,读音相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混淆的情况,教师在多媒体设备中播放汉字结构拆解视频,使学生了解这一组汉字字根(喿)与偏旁部首(⻊、月、氵、扌、口、火)的关系与规律,从而避免学生出现汉字混淆错误。类似的生字组还有:“磨、摩、靡、魔、麾”“遵、蹲、樽”“璧、譬、臂、壁、劈”“铺、捕、哺、埔、辅”等等。在识字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将原本抽象的汉字形象地表达出来,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掌握汉字构成规律,对学生的未来学习发展有所助益。

四、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最基础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识字水平不仅仅影响小学语文教学效果,还会对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造成一定影响。小学语文教师在识字课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来选择更加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技巧,从而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梁凤瑾.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策略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5(8).

[2]李慕岭.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方法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5(10).

[3]吴开宗.小学语文阅读课中识字写字教学[J].才智,2015(2).

[4]马丽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5(1).

[5]王宪华.刍议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方法的创新[J].求知导刊,2015(7).

[6]王欢.信息技术优化下谈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策略[J].科技展望,2016(29).

作者简介:梁显明,1963年生,壮族,大专学历,广西隆林县人,一直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编辑:张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