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反思

2017-12-29 00:00:00王金宝
课外语文·上 2017年11期

【摘要】文言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如何提高文言文阅读教学效率成了高中语文教师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分析了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了优化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对文言文阅读的知识考查越来越细致入微,这也引发了广大一线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深入反思。由果溯因,追本溯源,直面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到产生问题的深层原因,提升教学水平,完成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一、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学的角度看,存在三个问题:

第一,由于文言文远离现实生活,学生心理上有“古文无用论”的错误认知,再加上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各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学生有畏学情绪。第二,迁移能力差。课堂上通过教师的讲解,结合课下注释,学生可以做课内的文言知识题,但面对课外文言文则无从下手,迁移能力差。第三,学生缺乏必要的学习策略。在日常的文言文学习中,学生忽视诵读、积累等训练,知识积累少,面对试卷上的文言文阅读时,无法实现当前情境与已有经验的对接,没有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教的角度看,有两个误区:

首先,教学观念上的误区。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普遍的做法是把现成答案、结论性的知识直接抛给学生,以讲代思。且以为讲得越多,理解得越好,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其次,教学方法落后。一直以来,文言文教学将“字字清楚,句句明白”的方针奉为圭臬。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日益明显,不仅使课堂枯燥乏味、效率低下,而且这种肢解文本的教学方式容易因小失大。

二、文言文教学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以上简单总结了文言文在教与学两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复杂且多方面的。

首先从社会角度看。随着大众传媒的兴起,俗文化如雨后春笋般占领人们的阅读视野,传统文化渐渐式微。以文言文为载体的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的作用越来越小,逐渐变得无足轻重。而国家为弘扬传统文化精神,传承经典读本,在近几年的高考改革中加大了对文言文考查的力度。但是由于部分教师的短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观,前者为了考而教,后者为了考而学;前者教得单一、死板、枯燥;后者学得吃力、费劲、低效。原本为了振兴传统所做的改革,反倒成了不利于其发展的藩篱。

其次,文言文教学的误区,也是多年应试教育的后遗症。传统语文教学追求应试教育中的高分数,即使到了今天依然如故。考试是为了检测教学成果,追求高分没有错。但是目前考查的侧重点已从知识转变为能力,考查的类型也从重视客观转变为侧重主观。一线教师在应试体制下多年的教学经验一时难以适应和转变,依旧延续“文”“言”分离,重知识灌输而不重能力培养,这便与新的形式、新的要求产生了矛盾冲突。

最后,教与学是双向输出关系。教师的教学观无形中影响学生的学习观。部分教师无法放弃应试体制下的教学策略,导致部分学生依旧怀着畏难情绪、厌恶心理,在僵化的课堂上心不甘、情不愿地死记硬背文言知识。这样的教学观支配下的教学设计,往往将所有文言文本集中在一起统一讲授,以方便学生大规模识记背诵。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烦,两者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教学效果低下。

三、优化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文言文,可以分解为“言”和“文”两部分。“言”,是文言基础知识;“文”,是文言文所承载的文学、文化。目前文言文教学的普遍顺序是先言后文,公开发表的教学案例又常废言重文,矫枉过正。这两种把“言”和“文”割裂的教学都不尽妥当,文言文教学应“言”“文”一体,这已经是教师们的共识。但在实践中,有人重言轻文,有人重文轻言,都没能改变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反而造成了一些新的问题。因此,文言文教学应尝试“以文带言”的方式。

文言文教学要“言”“文”并重,不可偏废。“言”“文”结合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先“言”后“文”,教“言”与教“文”界限分明;二是“言”“文”融合,学“文”中学“言”,“品言”中“悟文”。显而易见,在教学中,应重视后者。而“言”“文”融合的合理方式就是“以文带言”。所谓“以文带言”,指以“学文”为先导,渗透“学言”。在理解文本内容过程中,落实重要字词及其在文章中表达的作用,探究词法句法;通过对“言”的细致揣摩与深层探究,真正做到“文”“言”统一。如此一来,既能夯实文言基础,又能吸收经典精华;既避免课堂乏味沉闷,又避免了知识学习的悬空飘忽,使文言文教学在“沉稳”与“灵动”中找到融合点。

“以文带言”教学法,有如下四个类型:

其一,以人文为先导,带出词句教学,找到文言文中能贯穿全篇的人文话题,在针对本话题的师生互动中,带出词句教学,落实文言基础知识。此法适合人文性较强的史传散文、寓言、传奇、小说等教学。其二,以诵读为主线,渗透词句教学。设计形式新颖多样的诵读,每次诵读提出不同的要求,逐一落实文言基础知识。此法适用于情感比较充沛或有一定难度的文言文本教学。其三,以艺术形式为载体,完成词句教学。师生对文本中突出的形式特点、结构、手法等进行理解、品评的过程中,完成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此法适用于艺术形式特征明显或杂感随笔类的文言文本教学。其四,以关键信息为线索,拎起词句教学。以文言文本中能领起全篇的关键信息为由头开展互动,于探究中落实文言基础知识。

四、结语

总之,文言文阅读教学应站在传承经典、弘扬传统文化的高度,抛弃短视固化的教学观念,以人文关怀带动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文化影响。

参考文献

[1]项香女主编.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初探——走向本真的语文教学案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2]包建新.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3]左宏阁.中国古代士风与文学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