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习作教学点滴谈

2017-12-29 00:00:00朱倩婷
课外语文·上 2017年11期

【摘要】三年级的习作教学是小学习作教学的起步阶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根据《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二学段习作提出的要求——“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我们要从兴趣、观察、阅读、体验这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习作,切实把好习作的第一关,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踏上习作之路。

【关键词】小学;习作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三年级的习作教学更是小学习作教学的起步。如何让学生从一、二年级“写自己想说的话”过渡到三、四年级“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呢?这就必须经历一个“从句到段、从段到篇”循序渐进的习作实践过程。这个过程的形成,对小学语文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那么,如何让三年级学生打好习作基础,对习作产生兴趣,乐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呢?下面,我就根据平时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在习作教学方面的一些浅显做法。

一、从兴趣入手,树立习作的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三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习作,会有一种莫名的恐惧——面对习作,不知道如何下手。那么,教师就应该及时帮助他们消除“习作难”的恐惧心理,树立信心,愉快地进行习作。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很多事情的完成是冲着兴趣而来的。那么,在教学习作时,就应及时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他们想写,乐写。如在教学习作“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时,我就让学生先说一说他们平时的课余生活:你们的课余生活是不是很丰富?课余生活有哪些?课余生活给你带来了什么乐趣……经我的用心提醒,学生纷纷说起了自己快乐的课余生活。学生能说,那么,写下来就不是难事。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学生“有米”,那么“这炊”也就轻而易举了。虽然这是三年级学生的第一次习作,但是由于我利用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引入,使学生消除对习作的恐惧感,也充分调动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从而树立了习作的信心,这让学生在以后的习作路上不再有所畏惧。

二、从观察入手,感受习作的乐趣

习作是学生认知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而这个“认知水平”是指学生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分析水平。记得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习作要有内容,我们要指导学生留心观察自己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刚学习习作,学生总有一种常见的心态,就是盼望着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可写,然而,在现实的生活中,学生看到的、听到的、经历的是平凡而渺小的事情,比如一朵小花、一棵小树、一处小景、一件小事、一点儿感想、一点儿小秘密等。因此,在习作教学中,就不能脱离学生的认知世界和生活实际,要让学生用真挚的笔触真实地反映自己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不能企盼他们用稚嫩的小手写出具有重大社会价值的惊世之作。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还要根据习作的一些要求,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一切事物,让这些“定向观察”成为学生习作的素材。这样,“定向观察”的习作素材就可以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丰富的材料支持。如在教学习作“秋天的图画”时,我引导学生对比秋天和夏天的特点,学生轻而易举地就能说出来,特别是对“树叶”的区别:夏天的树叶大多是葱葱茏茏、深绿色的,而秋天的树叶却是稀稀疏疏、甚至开始变黄了……mccF/wAy4s1D+/0vE+N0Hg==学生有这样的体会,跟他们平时的细心观察是分不开的。让学生学会用“第三只眼睛”去发现别人视而不见的东西,这也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顾及的。为了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为习作学习“添一块砖,加一片瓦”。

三、从阅读入手,丰富习作的语言积累

人们认识生活,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亲身实践,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形成知识;第二个是借助书本获得间接的知识。据测定:一个人的知识靠亲身实践得来的仅仅占20%,而靠阅读得来的却占80%。如果说生活是习作的源泉,那么阅读就是习作的基础。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认知领域。如学生对列宁、高尔基等一些人物的认识是因为阅读。学生通过阅读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从而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俗语给我们道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写作又是阅读的延伸。那么,如何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为学生的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又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三年级的学生由于识字量不多,知识面较狭窄,所以他们的阅读量也是有限的。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给习作提供丰富的资源,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作为教师的我们除了要发挥语文课本的功能,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篇段外,还要鼓励学生多点阅读课外书,多看报纸新闻,并准备一本笔记本,把阅读期间看到的精彩片断、好词佳句、成语格言等摘录下来,为习作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板报、班级图书角等阵地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让学生的习作更上一层楼。

四、从体验入手,加深习作的感受

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特别强。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在习作教学时,设定一些小场景、小实验、小游戏、体育活动等,让学生参与,然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体验,讨论活动过程,最后有重点地写下来。这样,学生不仅感兴趣,而且也有话可写。如在教学习作“风景优美的地方”时,我让学生自由分成小组,组成“旅游团”,组内的每一个人轮流当“导游”,让“导游”给组内的成员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又能“身临其境”地给大家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学生的感受必定是深刻的。那么,写出来的习作也是有真情实感的。所以,在习作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从自己的实践体验中,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来。有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学生就会乐于表达了。

三年级的习作教学是小学习作教学的起步阶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不可以操之过急,应当“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地培养学生,根据《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二学段习作提出的要求——“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让学生切实把好习作的第一关,轻松、愉快地踏上习作之路。

参考文献

[1]任文田.刘万顺.小学作文训练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傅先蓉.小学语文教学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朱倩婷,女,1980年生,语文小学高级教师。

(编辑: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