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

2017-12-29 00:00:00汪霖怡
课外语文·上 2017年11期

【摘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博大精深,著述宏丰。如果将它的整个体系视为一组宏伟壮丽的建筑物群,那么生活教育理论就是其中的主体性建筑物。生活教育思想的本质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三者,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理论与实际相背离的旧的教学模式,具有浓厚的时代精神和创新意识。将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引到小学语文中,能使学生学会怎样去学习,怎样更好地将学习与生活联系到一起,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学注入更加新鲜的血液,产生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生活教育思想;小学语文;实践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为顺应时代的发展,小学语文的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要将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充分应用到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教学,让语文变得更加有趣、多彩,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和博大精深之所在。以下将结合工作经验,重点分析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

一、体验生活,发现语文

生活教育思想可以引导教师将学生从那个枯燥无味的语文环境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走进生活拓展自己学习语文的世界。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与生活中的外延是相联系的,每一个语文教师从生活出发,从实际出发,将语文课堂变成学生在生活中的大课堂。陶行知先生强调,学校不应该是一座围墙,将学生围在里面,进行固有思维的教学学习,应该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去寻找生活、体验生活,用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大自然的世界里,有旭日东升、绿草悠悠、皓月千里,大自然生机勃勃、五彩斑斓,让学生走进自然、感受自然,身临其境,比他们坐在课堂上死板学习要精彩得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创设情境,还原真实的自然生活,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学习语文知识。

例如《春笋》的课程教学,我们要突破以往在课堂上仅仅用优美的音调将课文读出来,使学生进行情境想象的方式。教师可以将课堂设在学校操场的草坪上,让学生在自然中放松自己,运用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真实地去触摸自然中的每一种生物,在进行课文朗读的同时让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身处自然的感受。这样不仅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将学生对自然生活的感受用优美的语言引导出来,真切地走进生活。如果课堂未能转移到真实的生活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播放春天的自然景象,再现百花盛开、细雨蒙蒙、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美景。通过视频的播放,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同时也可以运用贴纸和粘画将自己所感受到的大自然在纸上充分展现出来,这都是将小学语文教育寓于生活的体现,使教学方式得到了创新,让学生也更加愉快地学习。

二、理解真知,敢于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心理学上,怀疑是最容易让人们产生探究的欲望,思维也就会随之产生,就会展开对新知识的求知。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特性,让学生由原始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求方向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源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我们应该以课堂为起点来加强生活化教学,加强在课堂上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

例如在小学语文课程《梅兰芳学艺》中讲述梅兰芳从小学艺的经历,师傅说他眼睛没有神,不是唱戏的料子,他不屈服于命运,经过自己的勤学苦练,最终成了举世闻名的京剧大师。通过这篇课文,从中找到能够启迪自己的优点,在生活中要不断追求一个为什么,小学生的好奇心是非常强烈的,他们对各种事物、现象都会充满了问题,教师要做出正确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获得他们需要的真知。作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和爱护他们的好奇心,不断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肯定和鼓励他们的点滴发现,时时刻刻呵护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生活教育思想促使我们结合生活实际,运用真实的榜样让学生从中学到精髓,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三、知行合一,敢于实践

在生活中,语文知识无处不在,它紧紧围绕在我们身边,我们认识到的每一个汉字都是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学习而来。事实上,在小学教学中,语文课堂是枯燥、单调、无趣的,学生都在老师画好的圈圈里打转,致使他们对语文渐渐失去兴趣,不知道语文的所有知识都是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陶行知曾有过一个恰当的比喻,“生活即教育”,教育是极其广阔自由的,如一只鸟被放在树林中;“教育即生活”,将教育和生活关在学校的大门里,如同一只鸟关在笼子里。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中“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是实现生活教育的根本实践途径。“教学做合一”是以“做”为中心,与生活教育的本质密切联系;以“行”为基础,自始至终都渗透整个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以“创造”为目标,通过实践推动生活教育走向更高的境界。

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课程《大禹治水》中,主要讲述洪水淹没了老百姓的房屋,大家无处可归,大禹带领成千上万的老百姓去开山挖河,治理洪水。大禹在外治水13年,三次路过家门都没有回家,最终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稳的日子,大禹才回到家里过上安定的日子。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文章的主旨大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大禹付诸实践的精神。在生活中仅仅有认知是不够的,还要付诸实际行动,在实践中实现认知,这篇文章就表达了生活教育的中心思想。教师在教学中利用生活教育的思想给学生以启迪,教会学生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梦想,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四、延伸生活,深度挖掘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生活中的我们处处都在使用语文,想要自己在使用过程中言辞更加华丽、更加得体,就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与生活的“对话”,要注重对生活经验的提炼和再造,将学生引入到更广阔的生活空间,从而培养学生感知生活、把生活再现到语文中的能力。通过与生活对话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且从中能够真正受到启迪,更好地诠释全新的潜在意义。通过这样的教学,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有意识地创设教学环境,把课文中描绘的场景客观、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再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从而加深理解。

在《英英学古诗》一文中,老师让学生与同桌互演英英和奶奶,除了朗读课文内容外,让学生自己思考在生活中自己和奶奶是如何对话的,如果我是奶奶会怎么和英英说话,语气神态都会是什么样的,学生通过对生活的再现,再次朗读课文时就会更加得心应手,这就是生活教育在教学中的真实体现。

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进行记载和表达的,都是我们平时的一些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通过读文字,在头脑中将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的一个过程,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然而因为地区发展的不均衡,使得有些课文对一部分学生来说距离生活较远,在认识上就不够全面、正确,甚至会出现一定的偏差,这样同时也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困扰。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借助工具来还原情境,创设课文中所描绘的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学习课文,做到“教学做合一”。

五、结语

在旧的语文教学模式的衬托下,突出表现了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语文课堂上的重要性,它使得当今的语文课堂变得更加活泼、生动、有色彩,是一个互动的、主动的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生活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注重传授知识的弊端,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对生活的理解,教会学生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创新,从而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教会了教师在教学时注重解放学生的 天性,融入到自然生活中去完成教学任务,使得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同时也教会了学生突破禁锢的学习模式,积极参与互动,在课堂中拓宽自己的思维,从而更加喜爱语文、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生活教育思想真正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将新时代的教育模式落到了实处。

参考文献

[1]蔡美容.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自觉行为——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导小学语文教学[J].福建陶研,2015(2).

[2]张永锋.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2).

[3]罗忠辉.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如何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J].亚太教育,2015(28).

[4]李秀颖.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窥视小学语文教学思想[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0).

[5] 陈志祥.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J].小学生作文辅导(教师适用),2012(08).

作者简介:汪霖怡,女,1988年生,江苏常熟人,中小学二级教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小学语文(苏教版)。

(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