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言来源于生活,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语文课堂并非孤立于现实世界外的学习时空,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
活水。教育者应让学生走进社会、融入生活,学活、学好语文,使语文教学在返璞归真中熠熠闪光。
【关键词】营造;转变;感知;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要想方设法让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贴近学生生活,变“应用语文”教学为“生活语文”教学,让语文课堂与广阔的社会生活天地相接壤,让语文回归自然、回归社会、回归生活。
一、创设生活化的语文课堂环境
(一)营造语文化生活环境,激发学习主动性
“学习的动力在于兴趣”,作为语文老师,应更倾心去如何营造一个语文化的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写作文时,如果能让学生到一个熟悉的环境去看看,到时写出来的就不是那种生搬硬套的文章,而是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那样的作文应该是更生动、更形象的。记得有这样一节作文课,主要是叫学生写写大自然的色彩。刚开始,学生感觉是没有什么素材可写,只能绞尽脑汁地写出那几句平淡的语言。可当教师带着学生去那稻浪滚滚、瓜果飘香的丰收园时,在蝉鸣的林间小溪旁、在浩瀚的星空中时,让美丽的鲜花、可爱的小动物与孩子们在一起时,再去看学生的作文,那时的心情已经是舒畅的。
(二)转变角色、观念,调动学习积极性
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固然重要,但想想解惑才是教师更为重要的任务,要完成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角色转变。记得有一次,在教一篇小学语文《蝙蝠与雷达》说明文时,出现了这样的一个局面。首先,学生都按要求提前预习,熟悉课文内容。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归纳出蝙蝠的特性以及蝙蝠与雷达之间的关系。这时,一位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让人觉得振聋发聩。他问到:“蝙蝠的视力不好,为什么不戴眼镜?”教师课后反思了很久,终于明白了,解决学生困惑比教授他基本的课堂常识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一)课前预习,感受主人公的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成功与否,是要看学生最终能否离开教师自己读书、作文,掌握语文这一工具学科。”有的课文中的一些人物和事件,由于距离学生生活年代久远,学生不易认识。因此应该让学生课前预习,去感受主人公的生活,这对于成功组织课堂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如在对《世纪宝鼎》一课的教学时,就可组织学生去查阅相关的材料,通过调查研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宝鼎的认识那可真是丰富多彩,说得头头是道啊。再叫学生去设计宝鼎时,学生融合了自己的调查和理解,设计了一件件美观的作品。
(二)情景再现,体验主人公的生活
小学课文里,写英雄人物和英雄故事的文章很多。每一篇课文都散发着某个特定年代背景的生活气息,学生往往一时难以体会。如教《歌唱二小放牛郎》这篇文章时,教师可先播放《小英雄王二小》视频,让学生感知王二小的英雄行为。之后再播放声情并茂的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感受课堂氛围。最后让学生表演,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身临其境”,体验英雄行为,这样方便学生跨越时代鸿沟的同时也获得情感的陶冶。
(三)课后延伸,体验生活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同样课后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课后,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课文与生活联系起来,把课文描绘的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觉以优秀人物言行激励自己、约束自己。如在教《一夜的工作》时,文中字里行间都充满着对敬爱的周总理的崇敬之情,对总理那种艰苦朴素的作风更是赞叹不已。对此,学生在这些方面理解颇深,当然也自然而然对自己的生活作风有所约束。
三、在生活中渗透教学
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生活——学校、家庭、社会——处处蕴藏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语文教材的内容也多与生活紧密相连。两者互为映衬,开阔了学生视野。
(一)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
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最多,他们是“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的好老师。教师可根据不同家庭的特点巧妙地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警察,可以让他介绍一些安全常识;还有的学生家长是做生意的,可以让他介绍一些商品的名称与作用;还有的学生父母是卖服装的,可以让他介绍一些服装设计与造型。这样就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色彩。
(二)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一天的三分之一时间是在学校度过。教师可以有意将学校里发生的一些故事引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有一个学生不小心摔倒了,上学很不方便,几个学生分工每天把受伤的同学背到学校去上课的事;还有同学之间“一帮一”的活动,使那些差生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学习的兴趣有所增加等,都可以让学生带到课堂去说、去分享。这些事情他们大多有所耳闻或亲眼所见或亲身经历,所以他们感到亲切,特别有话可说,特别想把它们写出来。
(三)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社会是一道宽阔的背景,更是学好语文的一片好天地。丰富的校外资源利用好了,对学习语文那是最大的动力。例如看到社会上的一些广告牌上的错别字,使学生与正确的字相比较,养成一种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又如自己在社会上看到的、听到的、做到的事,都可以用到写作中去,那样的作文才会真实、生动。还有在电视上看到的一些节目,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领域,更可以在那里认识许许多多没有学过的字,增强识字的能力。
(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