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诗读书知其人

2017-12-29 00:00:00胡杨
课外语文·上 2017年11期

【摘要】古代诗歌鉴赏是教学和高考考试的重点与难点,通过知人把握诗歌,是简单好用的方法之一。“知人”指的是要知道、了解、研读有关作者的相关情况。这当中所说的“人”内涵丰富。只有全方面、多角度地研究品评人物,才能知“全人”,帮助学生更好更有效地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关键词】古典诗歌;知其人;吸纳资源;把握内容;理解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孟子的《尚友说》:“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知人”指的是要知道、了解、研读有关作者的相关情况。这当中所说的“人”内涵丰富,这里主要指两个层次:首先人不能与社会脱节,他是一个社会人,既要了解他的生活经历、政治命运,还要了解他的家人、朋友;其次人本身的素养不同,还要研读人物的天赋秉性、学问气度、兴趣爱好、审美取向等等。只有全方面、多角度地研究品评人物,才能知“全人。”古诗鉴赏,加强研究诗人的经历思想,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有效地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一、吸纳多方资源知其人

作者的生平经历直接影响着他的情感思想,他的诗文也会展现自己的境遇与情怀。所以,鉴赏古诗首先要多了解有关诗人的情况,研读他的生活、政治生涯、情感变化等等,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从其人看其诗,有利于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一)借助教材内容知其人

学生在十余年的学习过程中学习了不少古诗文,也从中认识和了解了不少古代优秀的文学家。高中阶段学习古诗时,碰到自己熟悉的作家,就可以借助在教材中学过的知识丰富作者形象,进而体会作者的感情。

比如学习韩愈的《左迁至兰关示侄孙湘》,他的《马说》入选初中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劝学》入选高中苏教版必修一,另外“业精于勤,荒于嬉”和“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等名句在教材中也有出现。所以学生对韩愈的了解还是比较多的。

(二)调动知识积累知其人

有一些作家是学生们从小就熟知的,他们很多优秀的作品流传甚广,脍炙人口,有关这些作家的传说和故事也特别多。调动已有的知识积累是知其人的一个有效途径。

比如李白。“李白是我国诗史上最富于传奇色彩的诗人。他的诗歌上承春秋战国之风骚,下接汉魏六朝之乐府,创造出种种比兴意象,构成诗歌瑰奇的意境;他的诗歌融庄屈于一体,汪洋恣肆,以气势取胜,如高山坠石,如大海回澜,有不可阻挡之势。”

有关李白的传说故事也很多,譬如祝穆《方舆胜览》中“铁杵磨针”的故事,它告诉人们,一个伟大天才的成长,是和他勤奋刻苦地学习无法分开的。从李白的诗文、故事当中,我们就已经看到了一位才华横溢、志向高远、蔑视权贵、潇洒豪放的“谪仙人”形象。再读李白的诗歌《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作品,诗人的傲岸豁达,理想自信,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也不愿独善其身的复杂情感就容易理解了。

(三)利用网络平台知其人

高中教材中选入的古诗作品是这一时代具有代表性的诗人的典范作品,即便如此,学生也只是对像李白、杜甫这样的诗人熟悉一些,对很多诗人是不了解的。如果仅仅靠课堂上老师的讲授补充,单调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逐渐失去兴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可以课前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搜集有关作者的相关介绍,然后在课上交流。或者课后让学生浏览教师博客,通过网络交流。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时代化,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二、知其人有助于理解作品内容

“知人”,需要了解诗人和诗歌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了解创作主体和创作客体的关系。可以说,诗人的内涵是很复杂的,这会影响诗歌的创作,因此,必须对诗人进行合理而有深度的研究。

李商隐的“无题”诗有很多,诗以寄情,诗人极尽描写浓郁的相思之愁、离别之苦,浓烈而又含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意境新奇,情真意切,流传千古,成为歌颂爱情的名句。

李商隐“无题诗”的内容大多描写爱情,因为诗歌创作的内容或者原因没法明说,有时又难以拟一个合适的题目,因此以“无题”为题,言有尽而意无穷,别有一番滋味。“无题”诗表面写爱情,还可能有别的寓意,借此寄寓个人的身世感怀。这就要结合李商隐的身世境遇来看了。李商隐年轻时深得牛党要员太平军节度使令狐楚的赏识,后来又被泾源节度使王茂元招为婿,遭到牛党排斥。之后,李商隐便在牛李党争中潦倒终身。结合李商隐的身世境遇来看,他的一系列的无题诗、爱情诗就也可以另有寓意,寄托个人情怀是可以说得通的。

三、知其人有助于把握作品情感

诗如其人,鉴赏古诗,了解诗人的理想追求,有助于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

如李贺的《天上谣》,这首游仙诗虚构了一个美丽缥缈的神仙世界,诗中别有所托,诗人想寄寓什么呢?这就先要看看李贺的身世。李贺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但家已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名李晋,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后人称其为“诗鬼”。诗人在现实找不到出路,只能在诗中用想象的手法,营造虚无缥缈的奇幻世界,来表达他的追求与向往,宣泄痛苦和悲伤,来寻求心灵的安宁。

综上所述,“知人”,既要查找有关作者的相关情况,也要了解诗人和诗歌的关系,还要琢磨诗人的理想追求,这样才能更好、更准、更有效地把握作品的情感表达,提高高中古诗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韩国良.孟子“尚友说”综述[J].青海师专学报,2004(2).

[2]林东海.李白诗选注[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

[3]王运熙.李白精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