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儿歌,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在幼儿园教育中深受幼儿及老师的喜爱。本文分析了几种教学方法,尝试让学生不再畏惧儿歌创作,但要写出既有新意又有情趣的儿歌,还需要学生勤于积累、刻苦练习,并反复修改,去粗取精。文章不厌千回改,好作品是“改”出来的,儿歌的创作也一样,写好儿歌后,一定要进行反复的推敲、修改。总之,只要去尝试,学生就一定能写出孩子们喜欢的儿歌来。
【关键词】儿歌创编教学;学生;思想内容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作为幼师生,他们是未来幼儿教师队伍的主要力量,他们的素质决定、影响着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文学创编能力则是幼师生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幼儿师范学校《幼儿文学》课堂必须重视学生文学创编能力的培养。
儿歌,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通俗易懂的内容、朗朗上口的韵律在幼儿园教育中深受幼儿及老师的喜爱。通过一首首鲜明生动的儿歌,幼儿可学到丰富的社会、自然、数学等各方面知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经常引导幼儿把学到的知识创编成儿歌的形式予以表达。
因此,学会为孩子们创作儿歌,把精美的精神食粮提供给孩子们,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素养。能否创作出反映当代幼儿生活、具有幼儿情趣的儿歌,是检验幼师生未来职业素养的一块试金石。
有人说写儿歌是件毫不费力的事情,只要凑上几句顺口溜,就成功了。教材上就《儿歌的创作》主要分两步:一是写出儿歌的“样儿”和“味儿”;二是写出儿歌的神韵和灵气。学生反复修改后基本能做到句式整饬、音韵和谐,也就是说写一首像模像样的儿歌并不十分困难,但写一首好儿歌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教材上就儿歌创作的一般规律与方法做了说明,要根植于幼儿生活,捕捉新的题材,选择新的角度,展开想象的翅膀,开掘积极的主题,注意表现手法与艺术形式的灵活多样,认真修改,去粗取精。但如何选择新的角度、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等教材未做具体指导,所以布置学生创作儿歌时,学生就叹气、哀怨。
其实,“每一位学生都是诗人”,只要我们能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阀门,授之以渔,学生都能创作出令人惊喜的儿歌。下面,笔者就教学中如何具体指导学生创作儿歌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授以“拐杖”,丰富表现形式和手法
传统儿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曾受到一代又一代孩子的欢迎。尤其是用儿童歌谣形式表述谜面的谜语歌。对幼儿来说,猜谜语是智慧树下捉迷藏,能激发幼儿的兴趣,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与好胜心,促进他们想象力与思维的发展。因此,谜语歌是幼儿教师组织幼儿活动的好帮手。那怎样才能贴近幼儿生活创编出好的谜语歌呢?有人说谜语不能太直白、太浅显,要生动形象、特征鲜明。那怎样的儿歌是直白的呢?如何集中描绘出某一事物的特征呢?如果老师仅是通过范例讲解谜语歌的特征及其创作要求,那学生只能是模仿创作且无从下手。针对此情况,笔者在教学中做了新的尝试。先出示三则谜语歌让学生猜:(1)叫猫不抓鼠,像熊爱吃竹,胖胖惹人爱,是猫还是熊?(打一动物)(2)一个黑孩,从不开口,要是开口,掉出舌头。(打一茶食)(3)两只小口袋,天天随身带,要是少一只,就把人笑坏。(打一服饰)第一则谜语学生马上知晓答案:熊猫。为什么呢?要求学生思考并说出理由。学生马上了解并掌握创作的谜面不能把所描绘的事物明白地说出来。第二、三则谜语,学生说出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谜底,为什么出现此种情况呢?学生在讨论中理解谜面要集中描绘出事物的特征、性能、作用等。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有关谜语歌的理论知识,又知道了谜面创作中应该避免的不足。接着,再具体进行方法的指导,要求学生以“刺猬”为谜底尝试创作一个谜面。教以方法,给出具体的创作路径。通过百度认识刺猬,找到有关刺猬的文字资料和图片(简笔画)资料;结合图片与文字,说出刺猬的特征;用儿歌的形式描述刺猬的特征。学生遵循“查—画—说—写—改”这一路径基本能创作出一首符合要求的刺猬谜语歌。而且由于幼儿知识初启,谜语歌多选其习见的事物为谜,因此,遇到此类事物的谜面创作,学生再也不会手足无措、叫苦连天了。
二、借鉴范例,打开学生思维的阀门
儿歌的欣赏者是幼儿,我们的学生却是成人。这就要求学生在创作时自觉体验幼儿的情感,从幼儿独特的视角出发,表达幼儿对自然、对生活的理解与感受,而不能用成人的目光、思考、喜好去替代孩子的观察、思维和欣赏趣味。我们的学生,从理论上知道要转换思维,蹲下身子;要转变眼光,放下架子,但在实际创作过程中是不能完全做到的。因此,大量地阅读儿歌,从优秀的范例中获得灵感,打开思路是弥补学生不足的好方法。教学中,笔者借鉴范 例,让学生学会选取新颖的角度并创作儿歌。布置学生创作儿歌《声音》,教学中首先用问题打开学生的思维:你熟悉的声音有哪些?学生的答案是:北风呼呼呼,小猫喵喵喵,小狗汪汪汪,钟声滴滴 答,小河哗哗哗。要求学生思考这些声音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发现,这些声音都是用耳朵听到的。那声音除了用耳朵听,是否还有其他感官能感受到呢?此时,出现范例《声音》,“树叶的声音是绿色的,花朵的声音是五彩的,爸爸的声音是暖暖的,妈妈的声音是甜甜的。”学生发现:声音能用眼睛看到,能用心灵感受到,能用手去触摸到。是的,声音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摸、用鼻子闻、用口尝,用心去感受。于是,学生的思维打开了,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过年的声音是热闹的,蜜蜂的声音是甜甜的,小溪的声音是欢快的。
三、勾画画面,插上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使儿歌走向生动有趣、富有灵气神韵的有效途径。有无大胆独特的想象,往往是检验一首儿歌优劣的试金石。学生也知道创作时要能展开想象,但具体如何展开丰富的想象呢?教材也未能做明确的阐述。
常州方言民谣《东边牛来了》中“牛郎踏杀老鸦,老鸦告状,告到和尚,和尚念经,念到观音,观音射箭,射着河线”等事物之间可以说是毫无联系、胡乱畅想,是无厘头的顺口溜,歌词意义往往不完整,没有明确的意思,也不一定连贯,但句式简短、节奏韵律感极强,细读中感受到这一连串画面也是有一定联系的,它展现了常州乡间闲散的生活场景,用方言读起来觉得很有趣、很有意思。这首民谣在艺术形式上属于连锁调,用顶真的修辞方法来架构整首儿歌。学生在首尾相连、环环相扣的诵读中意识到,构思时要善于想象画面,寻找事物间的逻辑关系。
学习儿歌的传统艺术形式中,着重训练学生学习勾画画面,即就某一事物想象有哪些彼此关联的情景和情节有趣的场景。如一只红苹果,可以想象到这是一只又甜又香又脆的红苹果;这是小弟弟从幼儿园带回来的苹果;谁吃了这个苹果呢?因为请爷爷吃苹果,爷爷很高兴,所以就哈哈笑;小狗看到苹果是怎样的表现,等等。这些画面或是因果关系,或是顺承关系,或是相似关系。在这一连串的关系中,稍作斟酌,一首首儿歌呼之欲出。“苹果大,苹果圆,苹果长着大红脸。吃一口,香又甜,小朋友们都喜欢。”“大红苹果甜又香,送给爷爷尝一尝。妈妈夸我好宝宝,爷爷乐得哈哈笑。”
四、善于提问,寻找别具匠心的构思
文学创作,重在一个“创”字,无论取材、立意、构思,每个人都不应相同。有时难免出现“撞车”的现象,特别是儿歌,由于具体而微,更难避免题材重复、立意相似、构思雷同。创作时应力求避免“英雄所见略同”这类创作现象的出现。
那怎样才能去浮泛、立新意,使儿歌创作获得较高的艺术品位呢?教材只是学习儿歌创作时应把握的问题:从平凡生活中挖掘新的内涵,能够独辟蹊径、寻找到一个新颖的表现角度,就能让儿歌获得不同的效果。教学中,笔者发现,让学生不断提问,就能提出充满童趣的问题。而且越奇特的问题,越有创意,回答也越奇特并洋溢着童真童趣。如出示燕子的图片,要求学生轮流提问并不能相同。于是,学生在被迫中提出了:小燕子,你为什么穿燕尾服?小燕子,你用尾巴剪什么?小燕子,你的好朋友是谁?小燕子,你在唱什么歌?筛选学生的提问并做出不同的回答。于是,借鉴传统问答歌的形式,有意设疑,一问一答,活泼风趣,营造出浓烈的游戏氛围。有一位学生的创作:小燕子,你从哪里来,我从南方来。小燕子,为啥春天来,要把春带来。小燕子,不管何时来,请到我家来。另一学生的创作:小燕子,飞得高,身上带把小剪刀。上天去剪云朵朵,下河去剪水波波。虽很稚嫩,但贴近幼儿生活,率直纯真地反映了孩子独有的感受和心理,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以上几种教学尝试让学生不再畏惧儿歌创作,但要写出既有新意又有情趣的儿歌,还需要学生勤于积累、刻苦练习,并反复修改,去粗取精。文章不厌千回改。好作品是“改”出来的,儿歌的创作也一样,写好儿歌后,一定要进行反复的推敲、修改。总之,只要去尝试,学生就一定能写出孩子们喜欢的儿歌来。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幼儿文学(修订版)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李莹,肖育林.学前儿童文学(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