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鼎湖山听泉》是一篇颇有思想深度的散文,初三学生很难完全通过自己的阅读来把握文章深层次内涵。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引导学生化身为作者,重点体会“我”的感受,并注重关键词的赏析,把情与景融合在一起,发掘出作者真正要表达的含义。
【关键词】视角;鼎湖山听泉;内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自从使用苏教版语文课本以来,初三的第一课始终是《鼎湖山听泉》,本文运用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结构清晰,顺序明白,再辅以优美的语言,实在是不可多得的美文佳作,对学生来说也是不可多得的游记类范文。然而很多老师在教授本课时,对文中有关庆云寺一段的叙写产生疑问,对环保话题的涉及尤感困惑。事实上,其中恰恰蕴含有作者的写作深意,作者对自然、对人生思考颇深。但如若教师引导不力,尽管初三学生已初具思考力,思想渐趋成熟,也很难曲尽其妙。教学时写作技巧好教,而思考深度则难以引导,如果只是把主题告诉学生,那就剥夺了他们的思考权利和学习过程。那应该怎么处理呢?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以下三个环节的尝试:
第一个环节,布置一道比较独特的预习题。请找出文中含有“我”的句子,并摘抄下来。布置这道题的目的与提问作业比较类似,即带着问题预习课文,在读课文的同时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但与提问作业又不太一样,是直接为下一课的课堂服务的,我把这当作学生理解文章主题的钥匙,当然这样的题目似乎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他们在摘抄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在思考了。一篇1600字的散文,含有“我”的句子却只有7句,共计245字,只占15%,列举如下:“江轮夹着细雨,送我到肇庆。”“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当地的同志告诉我,鼎湖山的森林,虽经历代变迁而未遭大的破坏,还有赖于庆云寺的保护。”“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这7句话也是详略不一的,有两处较略,只是平实的叙述;另两处较详,一是描写,一是抒情,描写时用的是比喻手法。尽管是详如描写、抒情,作者也只是点到即止,并未展开,表现的是鼎湖山泉的神韵,与其他描写相比,更多侧重自己的感受,而并不落实在泉水上。问题因此而来,即面对鼎湖山,在听泉的举动中,“我”究竟以一种怎样的姿态呈现?这个问题是笔者在教学前,希望提请学生注意并思考的,也许解决了这个问题,有关文本的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第二个环节,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写作的层次。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看,本文是一篇典型的记叙性散文,时间很清楚,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黄昏—晚饭后—入夜。除了第一个时间出现在第一段的第二句话外,另两个时间都出现在段落开头,当然,第一个时间之前的叙述都是引入,只写到江轮、肇庆、七星岩,“我”还没到鼎湖山,如果从鼎湖山开始写起,那么三个时间都出现在段落开头。地点也很明确:寒翠桥—补山亭—庆云寺—庭园—客房,这些地点也都是从“我”进入鼎湖山开始算起的。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移基本是同步的:“黄昏”对应的是“寒翠桥”“补山亭”“庆云寺”,“晚饭后”对应的是“庭园”,“入夜”对应的是“客房”,很显然,“黄昏”时段的登山是本文描写的重点,几乎占据了一半篇幅。作者在叙述时并未平铺直叙,因此我也就没有要求学生根据起因、经过、结果来梳理结构,而是根据题目中的“听泉”展开,要求学生找出描写泉声的句子或词语,以此来串联文章结构。学生很快就找到了一些词语:“泠泠淙淙、清朗、如铃的笑语、悦耳、欢快清亮、柔曼、清脆、厚重、雄浑”。随着对这些词语的分析,学生慢慢发现这些声音是有层次的,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可依次分为三组:第一组是“泠泠淙淙”和“清朗”,这两个词语写出了泉声的清脆悠扬和清楚响亮,这只是泉水的特点,可能凡是泉水差不多都是这样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的“如鸣佩环”是这样,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的“泠泠作响”也是这样,因此它们是 对泉水客观的描写,并没有太强烈的主观色彩;第二组是“如铃的笑语、悦耳、欢快清亮”,这些词语就带有很明显的感情色彩,像“笑”“悦耳”“欢快”都是人的感情,是泉水带给人的感受,但感受是因人而异的,在这里,作者很明显已经爱上了泉水;第三组是“柔曼、清脆、厚重、雄浑”,这不仅是作者感受到的,更是作者依据对交响乐的认识,有意识将这些声音梳理出来的,具有极强的主观性,甚至上升到理性的层面和高度。作者在聆听泉声的过程中,不仅投入了自己的感情,而且从自然联想到历史、人生,泉声也就不是自然界的那个泉声,而具有了某种隐喻性,是作者由自然而人文的思考纽带。所以对泉声的描写层次,其实就是文章内在的层次,也是作者由景而生情,进而由情入理的层次。梳理了这个环节,以下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第三个环节,在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味含有“我”的句子及其在文中的作用。理解了文章的层次,回过头来分析“我”。在做预习作业时,学生就已经发现文章里的“我”并不多,进一步品析,这些句子里都含有一个有意思的动词,列举如下:“江轮夹着细雨,送我到肇庆”中的“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中的“揽”;“我俯身倾听着”中的“俯”;“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中的“醉”;“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中的“愿”。“送”让人感受到亲切,似乎江轮和细雨都有了生命,像亲人朋友般伴随在“我”左右;“揽”字特别传神,既形象又准确,“我”对如爱女般的泉声的感情尽显其中;“俯”则是“我”的态度,是对泉水的态度,这个字里充满着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醉”则写出“我”已经与泉水融为一体;“愿”是“我”即将离开时对泉水的美好祝福。我们从这些动词中分明可以看出“我”在文中想表达的意思,“我”在文章里尽量少出现,因为本文是以泉水为主的,泉水是主人,“我”只是客人,“我”不应该喧宾夺主,文章开头的“送”已暗示了这一点。“我”对泉水充满着喜爱之情,犹如喜爱自己的爱女,但她毕竟不是“爱女”,她有着自己的生命,于是“俯”便透露出“我”是在低处,以一种“俯身”的姿态聆听,而不是凌驾,作者对泉声的感怀、对泉水于山的滋润、对自然于人的启示就有了极为深刻的领悟。
如此,尽管作者没有在文中过多地提及“我”,“无我”之“我”却又无处不在,通过富含感情的形容词和动词,“我”便融入这自然的泉声中,浑然忘我了,情与景的交融达到最高境界。由此,可以理解,作者对庆云寺的态度,是调侃远大于敬畏,不单是人类,就是人类所建造的三百年寺庙,在这样亘古流动的泉水面前,到底孰老,孰年轻?那活泼了千年的泉声不老,三百年的寺庙钟声又谈何苍老?在山里泱泱巨树面前,几棵菩提树又算得了什么?作者崇尚自然生生不息的活力,从中也看到了人类文明的绵延不绝,内心充满着敬畏,这既是对泉水的,也是对鼎湖山的,更是对大自然的。
《鼎湖山听泉》的主题很深,学生既无此类感受,即使读书百遍,其义可能也难自见,那不如抓住“我”在文中的作用,串联起这一泓清泉,流过学生心头,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着“我”真正要表达的深意。
(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