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实施策略

2017-12-29 00:00:00孟学英马丽娜
课外语文·上 2017年11期

【摘要】情感是一个人最本真的情绪流露,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态度认知和体验,人类的情感类型包罗万象,爱、憎恨、愤怒、欢喜等属于情感教育的范畴。在教育领域中,将情感要素融入教学过程中,整个教学会变得与众不同。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情感教育的基本概述,接着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旨在全面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持续不断推行,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受到的诟病和“非议”越来越多。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摆出一副高高在上权威者的样子,冷冰冰且不容侵犯。在新形势下,为了更好地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成了业界“新宠”。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也成为教育有识之士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情感教育的基本概述

情感是一个人最本真的情绪流露,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态度认知和体验,人类的情感类型包罗万象,爱、憎恨、愤怒、欢喜等属于情感教育的范畴。在教育领域中,将情感要素融入教学过程中,整个教学会变得与众不同。因此,情感教育主要指的是教师按照事先确定的教学目标开展积极且富有情感的各项教育活动。通过情感的融入,学生的学习体验变得日渐立体,进而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审美情趣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相对提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法能够让小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分析

(一)深入挖掘教材,在课文教学中巧妙融入情感因素

在小学语文新课标中,对于情感教育的要求十分具体。通过语文教学,小学生对于中国文化和祖国文字的热爱日益加深,审美情趣和文化修为得到全面提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深刻情感要素的课文内容比比皆是,只要教师合理利用,情感教育的效果势必十分令人欣喜。根据笔者的整理,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情感因素的课文主要分为爱国主义情感类、生活情感类、亲情友情类、自然情感类等。不同的情感类型对应着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情感教学始终贯穿始终。

例如教师在进行《我爱故乡的杨梅》这篇课文讲解时,就可以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文中第一句开门见山地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真情实感,十分质朴且真实。在教学中,教师巧妙地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特点,整个情感教学变得丰富多元,学生触景生情,对于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情感教学的内容立竿见影。

(二)营造恰如其分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真情流露

小学生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弱。他们的情感立场不坚定,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学生营造恰如其分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充分感受情感教学的魅力所在。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情感教学开展的情境营造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小学生的接受程度为准,过高或者过低的情感氛围营造不利于情感教学的开展。首先,教师应该“一针见血”地抓住学生的“情感软肋”,一击即中,让小学生与文中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新型的教学设施设备为学生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视觉、听觉和感觉的多重刺激,让小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得十分具体且形象,对于课文的理解也变得轻而易举。例如教师在进行《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教学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一个悲伤且浓郁的情感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教师轻声且深情地阅读,借助这些氛围,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变得饱满起来。有了情感教育的铺垫,学生对于周总理的怀念和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对于课文的掌握和理解也变得更加透彻明了。

(三)教师以身作则,全面提升自己的情感修为

小学生有出众的模仿能力,这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情感教育开展过程中教师的示范作用十分明显,教师要在此方面加以注意,给学生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首先,教师应该始终坚持以身作则,给予学生正面且积极的榜样力量。教师在教学和生活中要充满爱心,对学生的教育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这种春风化雨般的情感渗透,学生逐渐明白了情感的重要性,并愿意在学习中模仿教师,充满浓郁的情感。

其次,教师还应该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彻底放下身段,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与学生沟通交流过程中,使浓浓的暖意充斥于教师和学生周围,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效果达到真正“润物细无声”的满意效果。

三、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过程任重而道远。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紧扣大纲,在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各种因素,让小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感受情感教育的魅力,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编辑:张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