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现状的调研报告

2017-12-29 00:00:00高巍
今日财富 2017年8期

一、调查概况

应用型本科高校观点提出以后,备受学术界的关注,因为这一观点的提出实现了高校自身的规划,应用型高校与学术型大学、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有了概念上的区分,这也是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近年来,这一观点受到很多高校的关注,既有实践又有理论研讨,一批大学经过反复论证后,结合自身办学实际,给出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的地位。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与教学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和探索,但实际上,很多高校由于缺乏实践经验与理论指导,即使一心想办成应用型高校,但表现出了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达到预计的目标,表现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不够准确的现象。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学术型高校和高职学院经过多年探索和建设,已经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形成了各自风格,而介于二者之间的应用型本科高等院校还存在很多不足。为全面了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地方建设情况,对调研对象进行了深刻调研。调查的目的:通过分析当前应用型高校现状,明确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实现应用型高校的良性发展。调查的方法:问卷调查、专家访谈、资料查询、个案分析、对比研究等。

三、调研的结果

(一)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模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求

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课程設置,在于教育模式,有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就会培养出什么规格、层次和类型的人才。调查结果表明,有50%的地方院校缺乏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偏少,缺乏实践教学场企业,20%的高校已经具有良好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已经建立和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外实践基地的结合,给学生提供了理论结合实践的机会,搭建了边学边练、在实践中成长的平台,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15%的地方高校正在吸取国内国际成功经验,在不断的探索建设应用型高校的措施,一些学校在施行“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的教学模式,实际教学过程中,开展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如:课堂模拟场景教学、职场场景模拟,教学案例以实际发生为主,课堂上,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在干中学,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理论知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推动了应用型高校建设,培养了大批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应用型高校校与企业合作模式有待完善

1.校企合作模式有待优化

目前,从总体上分析,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工作力度不足,合作模式有待优化,大多数高校只针对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开展校企合作活动,活动时间仅维持三个月左右,这必然会导致学生对企业实践工作缺乏全面的了解。而且,部分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校企合作活动时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觉得很枯燥,工作积极性不高,不利于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某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曾经翻译自己在外企实习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在办公室填写报表和打印文件,很少接触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工作,也没有学到新知识与新技能,并不了解企业内部结构和管理体制。这a8b1ded52f2db4b07afbcea87aa9817165bc18dabf6dccec43813be857839b3a些问题说明当前的校企合作模式尚未成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2.教学实践工作缺乏创新氛围

当前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教学实践工作普遍存在创新氛围不够浓的问题,没有成功融合协同创新理念,负责校企合作活动的教师和企业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沟通,他们不是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很多学生在企业内部的主要学习内容是练习打字速度,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来讲没有任何意义。部分教师和企业工作人员并不理解协同创新理念的内涵,更不能将这一理念成功用于校企合作活动中,没有把就业知识、创业知识和创新技能传授给学生,教学实践工作缺乏生机与活力,不利于实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促进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的目标。

3.校企合作实训基地须待完善

虽然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但是实训设备不足,技术也很落后,而且实训设备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例如每一所学校为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所提供的分析设备、项目、数量与型号都不同,导致学生不能全面了解产品的生产过程、掌握并分析检测方法、做好成品的质量监控工作。另外,很多学校没有建立校外合作基地,阻碍了学生与外界的接触,不利于校企合作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缺乏高素质师资队伍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前提是有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应该具备最基本的特点: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实践经验丰富。高素质复合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合理的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调查结果显示,几所学校都面临着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很多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师队伍不能适应应用型本科高校学校的发展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教师以传统知识传授型为主,缺乏校外兼职教师,尤其是缺乏那些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没有形成一支相对稳定,同时具备学术性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教师群体。缺乏校外具备丰富经验的教师已经成为制约应用型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瓶颈之一,调研结果发现,很多高校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一些学校共同的做法是通过在职培训和鼓励年轻教师与社会各部门或企业合作,来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如大庆师范学院石油化工相关专业学生与油田相关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东北石油大学聘请了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大批管技术的领导兼职任课老师,此外,一些高校也在吸取先进经验,通过引进、培训、自学、兼职等方式方法,计划在10年内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满足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就业现状

调查显示《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2016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6%,与2015届基本持平。2013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后平均月收入与其毕业时相比涨幅为84%。这份报告的调查样本为2016届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的28.9万名大学毕业生,覆盖了1313个专业以及大学毕业生能够从事的635个职业,327个行业。报告指出,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总体稳定,就业满意度持续上升。大学毕业生月收入高于城镇居民平均水平,且高等教育在毕业3年内回报明显。不同学科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有较大不同,地方应用型高校就业率相对比学术性高校及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偏低。

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解产业结构的升级,各行业都急需大量优秀的应用型人才,但事实上,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生表现出了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求,甚至在很多行业表现出了不相适应的情况,因为一些毕业生在学校学习的内容与工作岗位的需求不一致,这也是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企业又找不到合适人才的关键。按照常理来说,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学生都应该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具备的主要特点有:丰富实践能力、知识储备、不断自我学习能力强、适应环境快、创新能力高。然而,事实上很多地方应用型高校还在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模式还是 “重理论、轻实践”,实践课程很少,学生动手能力差,这使得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出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工作岗位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就业,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毕业生面向的工作岗位多为企业的一线生产、服务、管理等岗位,作为天之骄子的学生,对毕业后的工作定位较高,来到一线单位后,很多学生表现出了失望。尤其是面对需基层辛苦的劳动。同时,在已就业毕业生,又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不安于现状,他们不注重实践工作经验的积累,频繁跳槽,其結果是错过了良好的发展机会,当前毕业生的就业心理也影响了就业率。

(五)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目标有待调整和完善

发展规划目标是一所大学发展的基本方向,他代表了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如何发展。发展目标中会明确规定办学思路、运行模式、工作重点、培养目标等重大事项。由此可见,发展目标规划对大学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目标,可以让学校发展的越来越好,给学校一个光明的发展前景。调查显示,50%的应用型本科院d027694cc953db097e970b1e38524680校发展目标规划指定的不是很切合实际,没有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没有明确学校的科研水平,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没有合理的完整的规划。30%的地方应用型高校在不断摸索探索经验,积极寻找合理的发展路径,一方面大力培育自身特色,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整体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从实际出发,围绕社会需要,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20%的高校规划目标不合理,规划目标背弃了社会需求,远离了自身办学特色与优势。近年来,大庆师范学院在地方应用型高校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在其升格为本科院校后,学院领导班子办学思路清晰,发展目标定位科学合理,全院上下很快就学院的未来发展定位达成共识,决心把大庆师范学院办成一所面向大庆油田、放眼全国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本科院校,近年来培养的人才深受社会欢迎。

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设置问题有待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以本科教育为主,辅助开设研究生教育和一定比例的高职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主要培养目标是进行应用性本科教育,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因此,学科专业建设比较关键,学科发展可以带动和促进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学科建设与发展要与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相互促进。学校在发展过程中,要密切关注社会热点,调查和分析本地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什么样的人才,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开设新专业,淘汰过时专业,尽量使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接轨。此外,课程设置要灵活多样,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庆师范学院石油化工专业很好地结合了社会需求,灵活设置专业,不断调整专业方向,以适应油田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在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方面有所突破,形成特色和品牌,不盲目追求高、大、全,及时增设市场急需的应用性专业,以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做出了示范。

四、调研的结果

了解了国家各部位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学校向应用型高校发展的相关政策,如:《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在推动形成科学合理的教育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方面做了相应工作,但同时强调转型不能一刀切,不能盲目跟踪,转型的关键是明确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转变办学方式。基本要义是已有普通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是办学思路、办学定位和办学模式的调整,不是“挂牌”、更名或升格。

调研结果显示,一些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上脱离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学校发展定位不合理、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不合理、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设置不合理甚至出现了就业难、招生难并存的现象。通过问题的分析,我们得知:应用型高校是发展的大方向,是为社会输送大量应用型技术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应用型高校的发展必能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通过调查,让我们意识到通过顶层设计,分类改革高等教育,可以解决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矛盾问题,解决一些高校应用型办学定位问题,促进高校和谐发展、快速发展、推动高校服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提高学校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密切接轨。这也是一些地方高校办学思路与社会发展统一的关键,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将办学重点转移到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将产学研的校企合作模式健康发展,形成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者单位为大庆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