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营改增”税制改革对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导致商业银行成本增加。一是商业银行属于是金融服务行业,银行在短期内难以获得足够的可抵扣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使得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很少,从而抵扣不足增加税负。二是银行内部人力费用比例很大,而人力费用是不能作为进项税额进行抵扣的,导致可抵扣的费用金额很少,税基逐渐增多,不仅没有起到减税的作用反而还加大了银行的税负。三是银行利息费用、与贷款服务相关的手续费支出不可抵扣进项税额。四是实行“营改增”之后,银行需要购买增值税开票系统来开具增值税发票,同时也要对原有的系统进行更新和完善,优化产品设计、客户营销、服务收费、成本管理等每一个业务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银行的成本投入。五是由于银行一直以来都缴纳营业税,增值税在多环节都出现了较大变化,特别是抵扣制的计税方法,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申报表格的填报难度和数量等都较营业税时期增加了难度和复杂程度。
(二)增加了商业银行的税务风险。由于增值税的管理制度比较严格,因此在相关条款方面也有着十分复杂且严格的规定,一旦出现违反法规现象,必须要对其进行严厉的惩罚。在执行营改增政策后,银行财务管理相关工作人员如果不能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增值税的相关政策,那么就很有可能导致工作出现失误,或者出现一些发票造假、代开现象,这些行为都严重违反了法律规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商业银行的税务风险、以及刑事风险。
(三)影响正常纳税。营改增改革后,所有的增值税发票事宜都需要有专人负责;影响银行税收成本和涉税风险高低的决定因素取决于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的好坏,运输、保管、传递和印刷等成本都是发票管理需要考虑的问题,而流程的计算和纳税申报的复杂化,需要银行方面更多的财、物及人力的投入,这都将导致银行管理成本大幅度上升。
二、营改增后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应对策略
(一)不断完善会计处理。在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背景下,银行应在会计科目中增设“应缴税费—应缴增值税”科目,用于反应银行应缴纳的增值税税额。另外,要在银行财务报告的损益表中将主营业务收入的计算进行调整,将“含税收入额”调整为“税后收入额”。银行业在对“营改增”政策的参考和执行上可以参照小规模纳税人的处理方法。根据银行业的金融特点,进行会计处理相关工作,调整会计核算科目体系。完善银行财务分析方法,改变财务分析的侧重点,将增值税作为银行财务分析的要点。另外,增值税的税收管理要采用安装税控机来进行,银行应统一购置、统一安装、专人维护,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对于相关的涉税单据、凭证,都要由营业税发票改为增值税发票。商业银行应及时调整内部发票管理系统和财税软件升级,保证在“营改增”的初期,可以顺利的开具发票。
(二)梳理优化业务流程。商业银行应根据“营改增”政策的指导,梳理银行内部的业务流程体系。在接到“营改增”的正式执行通知时,银行的管理层应分析“营改增”对银行经营成效的影响,包括税收、利润各个方面。预测未来经营情况,进而进行业务类型和产业布局的调整。统筹近期工作重点,保证过渡时期利润的增加。在日常财务管理上,要谨慎的计算业务收入和支出。增值税发票的获得、真伪鉴别、开具、管理、传递都區别于营业税的发票,商业银行应完善ERP或者财税软件系统,满足增值税发票以及增值税申报程序的新要求。在增值税计算上,严格记账制度,保证每一笔进项和销项都完整准确录入。充分做好增值税进行税额的抵扣,合理安排抵扣的期间。
(三)健全完善信息系统。利用“营改增”的契机,对全银行内的信息系统设备进行整体检修。检查机器的正常使用状况,对年久失修的设备进行淘汰。完成“营改增”税收系统的参数、代码设置,保证与税务机关要求的网络环境一致。严格制定商业银行员工的微机操作规范,与每位员工签署“信息安全责任状”。保证全员对信息安全知识的基本了解,严禁内网系统与外网系统混用。定期、及时进行病毒的查杀,及时更新病毒库数据。完善“营改增”后银行内人员的用户密码设置,梳理人员岗位管理。建立与税务机关的沟通联动机制,保证税收政策的及时掌握和信息系统的及时维护。
(四)商业银行税种管理经营。为了有效避免某些商业银行在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过程中出现税负增加的情况,税务管理部门可以设立相关的改革扶持资金,对于改革过程这个重要期间内核实由于制度变化造成商业银行加重的税负,按照基本不增加企业税负的原则确定资金规模及补助标准,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使其可以平稳的渡过改革时期,为税制改革减小阻力。
(五)商业银行的进项税额管理。考虑到实现降低银行税负,应当对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做出调整。另外,也可以以银行实施“营改增”为时间节点,使用增值税后新营业网点添置的固定资产以及固定资产更新,按照政策抵扣;在“营改增”之前至营改增期间这类项目产生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实施追溯调整,以较低的数值抵扣。
三、结语
通过研究“营改增”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直接影响,并且结合商业银行经营活动行为,提出了相应的财务管理模式,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模式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作者单位为西南财经大学)